關于全市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情況的報告

    發布日期:2024-07-08 09:50信息來源:市人大辦公室 作者:研究室 瀏覽量: 【字體:   收藏

    根據主任會議安排,現將我市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市共有310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占全國傳統村落總量(8155個)的3.8%、占全省傳統村落總量(469個)的66%,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列第二名,其中歙縣(167個)、黟縣(46個)分位列全國縣區中的第一、第十六名。全市共有476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占全省傳統村落總量(807個)的58.9%,位列全省第一,歙縣省級傳統村落251個,居全省第一。

    2023年,中央網信辦、住建部組織開展的“傳統村落萬里行”網評品牌活動在我市首發啟動,中國網、人民網、光明網、央視網等8家中央媒體對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黃山經驗”、典型示范案例進行集中宣傳報道。住建部印發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我市傳統村落3個“黃山案例”位列其中。黃山市與16個地市及區縣聯合簽署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合作城市框架協議,共同發布《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黃山倡議”》。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一)強化頂層設計,完善保護體系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一是注重規劃引領。編制了《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總體規劃(2018-2035)》《黃山市傳統村落集中連片利用示范市總體規劃》及310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按要求在村莊規劃中落實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等重要控制線。二是完善法規制度。先后出臺《黃山市古村落保護辦法》《黃山市徽州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辦法》,制定《徽派傳統村落保護標準》《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設技術導則》《傳統村落建設正負面清單》等。按照立法計劃,有序推進《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制定工作,目前已完成立法調研和《條例》初稿。三是建立相關機制。建立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聯席會議及議事機制,成立專家咨詢組,對市域內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規劃、法律法規、技術規范、傳統村落申報、項目申報等重大事項予以審議,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實施工作組織協調、調度推進。

    (二)積極爭取資金,抓好項目實施

    積極籌措各級各類資金,持續支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一是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全市第一批至第四批92個中國傳統村落獲得中央資金補助2.76億元(每個村300萬元),2020年,黃山市成為全國首批10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之一,獲得中央資金補助1.5億元,政府配套資金5.65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4.07億元,總投資21.22億元。2023年,圓滿完成示范市創建部級驗收工作。二是爭取省級資金支持。2024年,省住建廳、財政廳首次設立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利用省級專項資金,全市傳統村落示范項目入圍13個村,傳統建筑修繕項目入圍3個,獲得省級補助4707萬元,占全省總資金47%。目前,已出臺《黃山市傳統建筑修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黃山市傳統村落示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等,規范項目管理和資金使用,召開了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聯席會議,對項目設計方案進行評審,擬于7月份全面開工建設。三是爭取金融資金支持。推出“村落徽州”綠色金融項目,提高鄉村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全市傳統村落已獲農業發展銀行安徽省分行審批項目6個,累計授信28.45億元、已使用貸款10.2億元。

    (三)聚焦村落保護,加強風貌管控

    在能保即保、應保盡保的前提下,嚴禁大拆大建和破壞性開發建設,合理挖掘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提煉文化內涵,保護傳承村落獨特的歷史文化。一是修繕傳統建筑。統籌各類資金用于傳統建筑修繕,對瀕臨倒塌、損毀嚴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傳統建筑及時開展搶救性保護修繕。自開展集中連片建設以來,我市共修繕傳統建筑140 棟,建筑面積33811平方米。二是開展普查認定。根據全省傳統建筑普查認定工作要求,目前我市已普查建檔傳統建筑5712幢(含歷史建筑4103幢、文物建筑305幢),認定傳統建筑282幢。6月底全面完成普查建檔工作,7月底完成1000幢傳統建筑掛牌保護工作。三是加強風貌管控。出臺《黃山市徽派民居建設管理指導意見》《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設技術導則》及正負面清單,加強徽派民居建設管理,健全鄉村風貌管控機制,彰顯徽派鄉村特色。制定《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巡查管控制度(試行)》,落實市、區縣、鄉鎮三級巡查管控制度,通過管控措施和工程措施,交辦督辦問題清單,形成閉環管理。

    (四)推進活化利用,煥發村落活力

    堅持以用促保,在不破壞傳統村落、傳統建筑外形和元素的基礎上,提升傳統建筑改造的現代化水平,形成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互動發展。一是加強村落推介。實施皖南古村落“滿天星”行動,編制《皖南古村落“滿天星”圖冊(第一批)》(50個村)并在第三屆徽派古建產業發展大會上對外發布,積極向相關企業宣傳推介。目前,華潤集團在黟縣碧山村擬投資的文旅項目正在開展古村落概念方案設計。二是推進文旅融合。深度挖掘鄉村文化資源的經濟屬性,加強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旅游+”,大力發展農事體驗、休閑度假、攝影寫生、戶外徒步、民宿民俗等新業態,打造了以徽州區蜀源、歙縣石潭、休寧祖源、黟縣塔川等為代表的一批鄉村旅游特色村。以南溪南村為例,該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村落活化利用,先后引進5家開發運營公司,引進各類人才85位,吸引社會資本約2.6億元。三是強化成效宣傳。積極與中國建設報、安徽日報對接合作,大力宣傳我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如在中國建設報發表《加大活化利用 打響特色品牌—安徽省黃山市持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見聞》等;與安徽電視臺合作拍攝《將歷史文化保護與徽派古建產業發展完美契合》,進一步宣傳我市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古建產業發展的成效。

    三、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全市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保護資金仍有缺口。因我市傳統村落數量較多,傳統建筑數量龐大,傳統建筑修繕、村落基礎設施改造、人居環境和村落風貌整治所需大量資金投入。二是風貌管控有待加強。在城鎮化加速建設過程中,部分區域對傳統村落格局風貌管控不到位,存在一些不符合徽派元素的自建房。三是活化利用路徑亟待拓寬。部分傳統村落的資源未得到充分挖掘,社會資本投資意愿不高,活化利用路徑僅限于旅游、民宿、咖啡館、研學,缺乏新觀念新思路。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力度,為加快建設“千村引領 萬村升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打造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做出積極貢獻。一是進一步健全法規制度。按照時間節點加快推進《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立法工作。結合黃山實際,通過立法,推動傳統村落實現以用促保、傳統村落設施建設用地問題、傳統建筑修繕中眾屋的產權等問題的解決。二是加大資金爭取力度。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各類專項資金,整合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資金,探索建立多元化社會資金籌措機制,吸引社會投資共同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開展黃山市傳統村落“滿天星”國外貸款項目申報,加大亞行等國外貸款項目資金爭取,解決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資金缺口。三是有序推進項目建設。出臺《黃山市傳統建筑修繕技術導則》《黃山市傳統村落示范項目技術導則》及正負面清單,為項目實施提供技術指導。規范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組織技術團隊及專家,加強施工技術的指導,加大項目進度督導力度。四是持續加強風貌管控。嚴格落實傳統村落保護巡查管控制度,加強傳統建筑的風貌管控和監督管理,及時交辦督辦問題,形成閉環管理,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既有農房風貌整治提升工作的通知》,結合和美鄉村建設、傳統建筑修繕、民宿產業發展、農村環境整治提升等開展既有農房風貌整治提升工作。五是加快推動活化利用。繼續實施皖南古村落“滿天星”行動,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開展住建、文旅、農業農村、資規等部門的多方協作,鼓勵區縣對有條件有資源稟賦的村落探索開展鄉村運營,整合收儲閑置資源,探索開展山地越野、水上運動、特色農業等產業,實現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的高水平轉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阳市| 淅川县| 从江县| 门头沟区| 江安县| 云龙县| 随州市| 遵义市| 德保县| 通江县| 喀什市| 安西县| 黔南| 普格县| 连平县| 南城县| 北宁市| 福泉市| 论坛| 鹤壁市| 伽师县| 宣武区| 绩溪县| 新宁县| 东乡| 偏关县| 晋江市| 恩施市| 黄梅县| 蓝山县| 陆丰市| 武宁县| 广宁县| 永丰县| 文登市| 湖口县| 贡山| 京山县| 南京市| 澎湖县| 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