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我市深入實施“體育+”“+體育”戰略,以體旅深度融合、業態層次豐富、綜合效益明顯為特色的黃山體育產業加快發展、初顯成效,先后獲評中國體育產業創新名城、中國十佳運動休閑城市,成為安徽省唯一的國家體育產業聯系點城市,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據省統計局、省體育局核算,2020年(目前統計部門僅發布至2020年)我市體育產業總規模47.7億。
一、產業發展整體情況
(一)政策基礎不斷夯實。我市先后制定出臺《黃山市打造運動休閑健康城市行動計劃(2018—2025年)》《關于加快打造運動休閑健康城市 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黃山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引導資金管理辦法》《黃山市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工作方案》《黃山市“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等,明確提出了“建立與黃山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體育產業發展體系,持續推動體育產業與旅游、醫療、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體育消費”的目標。自2014年起,連續8年每年分配專項引導資金200萬元支持體育產業發展;今年,將對體育產業的扶持納入全市支持服務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當中,進一步擴大支持范圍,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市場主體穩步增長。充分發揮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引導資金的撬動作用,累計投入專項引導資金1600萬元,全市現有在庫體育法人和產業活動單位394家;市級體育運動單項協會25家,市級各類體育俱樂部28家,成立了黃山市體育產業促進會。全市初步形成以體育服務業為龍頭,以競賽表演、體育旅游、運動康養為主要業態,以產業示范基地、體育特色小鎮、營地驛站、場館設施為載體的產業發展格局。連續舉辦四屆體育消費節,共發放體育消費券90萬元。連續三年開展體育消費統計調查,2022年體育消費總規模29.49億元,較2020年增長2.36億元,增長率為8.7%;人均體育消費從2043元增長至2235元,增長率為9.3%。
(三)體育服務業持續提升。堅持“品牌引領,賽事賦能”,大力發展戶外運動產業,打造“沒有屋頂的天然最美賽場”,集中打造登山、騎行、論劍、越野、水上五大自主品牌精品系列賽事,培育中國黃山登山大會(18屆)、中國黃山(黟縣)山地車節(18屆)、新安江龍舟賽(9屆)、中國黃山(歙縣)新安江山水畫廊馬拉松(6屆)等群眾性精品賽事活動。創新舉辦中國黃山、長三角綠水青山運動會,獲評“中國體育旅游精品賽事”“長三角地區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安徽省扎實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十佳’創新案例”。吸引社會資本舉辦首屆環黃山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填補了國內“環山賽”的空白。即將舉辦的首屆黃山馬拉松獲評A類賽事,同時,也是利用社會資本辦賽的成功案例之一。據統計,我市現有中國體育旅游十佳賽事2個、精品賽事3個,長三角地區精品體育旅游賽事2個。我市在賽事培育方面具有起步早、特色明、品牌響的特點,得到總局、省局的高度認可,連續多年體育產業考核評為優秀。
(四)體育載體快速發展。現已建成太平湖運動休閑小鎮、歙縣桂林埃弗特網球小鎮、齊云山體育休閑小鎮、途居黃山汽車自駕運動營地、黃山168國際徒步探險基地、宏村國際滑翔傘基地等一批生態型運動休閑基地。黃山區、徽州區、休寧縣、黟縣獲評“皖南(縣域)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途居黃山露營地獲評“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國家體育服務綜合體典型案例”“全國汽車自駕運動五星營地”;黃山太平湖獲評“首批國家水上(海上)國民休閑運動中心試點單位”。全市現有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目的地3個、十佳精品景區1個、十佳精品線路2條,全國汽車自駕運動營地26個、長三角地區汽車自駕運動營地11個,省級體育產業項目13個。我市基地、營地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二、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一)政策實施不夠。全市雖已出臺了多項意見、辦法,但缺乏督查機制、也未納入政府考核項目,相關部門推進實施力度不一,效果不理想。產業專項資金多年未得到增加,體育消費券發放總量偏小。
(二)產業結構不優。全市現有市場主體多為體育服務業企業,約占市場主體總量的70%,體育制造業、體育建筑業發展較為滯后,且各主體分布零散,產業聚集度較低,未能形成有效產業鏈。
(三)產業規模不強。受限于人口經濟因素,我市體育產業總規模較小,全市體育產業規上企業僅2家,體育企業實力不強,市場競爭力不足,尤其是缺少龍頭型體育企業,輻射帶動效應尚不明顯。
(四)融合發展不深。體育與住建、交通等部門在規劃設計、協同發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尚無聯動機制和配套制度。“體育+”產業項目謀劃不夠,體育載體作用發揮不強,基地營地、精品線路等與旅游、文化、健康、研學等產業融合不夠緊密。
(五)場館設施不足。市級體育館、游泳館均為2000年左右建成,場地設施陳舊老化、體量偏小,且尚無市級體育場,不具備承接高規格、專業大型體育賽事活動和體育競賽表演的場地條件。
三、下步重點工作
(一)完善頂層設計,突出規劃引領。以《安徽省體育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黃山市“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為指引,緊扣“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戰略定位,從全局、全域,從城市戰略高度出發,深入開展黃山市體育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對標研究以及產業配套政策研究。研制體育產業行動方案,堅持高起點設立發展思路,明確總體定位、發展重點及近期工作目標,聚焦關鍵環節發力,力爭實現黃山市體育產業“一張藍圖繪到底”。強化體育與衛健、文旅、教育、住建、財政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健全相關聯動機制,制定出臺相關配套制度,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二)強化項目謀劃,夯實發展基礎。圍繞黃山體育城市總體定位,大力發展體育賽事經濟,創意策劃一批多元化、極具魅力的大IP,打響黃山獨有的體育空間品牌、賽事品牌、體育文化品牌。圍繞我市加快構建“1+7+N”的總體布局,大力推進體育場館、場地設施建設,謀劃建設體育場、體育公園等重大項目,積極開展招商引資,為承接高規格體育賽事、演藝活動打好基礎。實施體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培育“跟著賽事去旅行”品牌項目,規劃建設一批“體育+旅游”“體育+康養”示范點,將基地、營地、驛站等體育載體串珠成鏈,催生體育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三)豐富產業業態,實現均衡發展。積極培育和引進體育制造業、體育建筑業企業,延伸產業鏈,推動體育產業鍛長補短。聚焦梳理運動休閑、場館運營及體育用品制造等產業鏈條,鼓勵社會資本在體育賽事、場館服務、項目建設、人才培訓等方面發揮作用。推進體育競賽表演業健康發展,在做大做強現有賽事品牌的同時,引進國際化、高規格賽事,招引社會資本共同辦賽、辦展、辦會。充分利用黃山旅游資源,釋放旅游人口紅利,提升體彩銷售量。挖掘徽州傳統體育文化,加快發展體育文化業態,不斷豐富體育產業內涵。
(四)創新發展模式,盤活體育資源。探索成立體育產業公司的可行模式,成立市屬體育集團(公司),培育和發展國有經營性體育資產運營主體,統籌規劃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和資金鏈;以體育本體產業,如場館運營、競賽組織、培訓服務等盤活公共體育資源,拓展體育傳媒、體育制造等業務;參與全市重大體育項目謀劃、規劃編制、設施建設等,努力在部門職能發揮與市場化結合上創出一條可行的路子。
(五)推動體育交流,力促協同發展。深化長三角地區、大灣區體育交流,擴大體育朋友圈。積極申辦長三角地區賽事、論壇等,培育區域性體育賽事活動。深度融入國內體育事務,鞏固和發展與國家級體育組織的友好關系,積極申辦2024年全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謀劃黃山國際體育旅游大會。結合長三角綠水青山運動會、環黃山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黃山馬拉松等重大賽事,主動搭建體育對外合作交往平臺,全面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和黃山體育發展成果。積極聯合國際友好城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開展體育教育、賽事、人才交流等國際體育交流項目。
(六)重視人才培養,加強隊伍建設。建立體育產業人才、智力和項目相結合的柔性引進機制和體育產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加快引進和培養高素質體育產業人才。在中國黃山“迎客松”杯創意創新創業大賽中設置體育賽道,輻射吸引更多的優質體育人才資源落地黃山。推動體育經理人、體育用品研發人員、體育場館經營者等專業人才培養,加快建立一支有技能、懂經營的體育產業人才隊伍。
(七)深化部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進一步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落實、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議成立由市政府牽頭、多部門參與的工作專班,聚焦體育產業領域,開展項目謀劃、招商引資等工作,形成部門合力,促進體育產業與旅游、文化、健康、研學等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