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會:
受市政府委托,現將2022年全市生態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全市生態環境狀況
2022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全省首位。PM2.5平均濃度為19μg/m3、首次進入“10+”行列,優良天數比例為98.4%,空氣質量位居全國第4位、長三角第2位;地表水和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新安江、太平湖、閶江出境斷面水質均穩定達到Ⅱ類地表水標準,水環境質量狀況全國排名第29位、長三角第3位,新安江(黃山段)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全省唯一;全市土壤環境質量和環境安全形勢穩定,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2022年,我市排名全國生態文明與環境治理百強城市第三。
二、主要工作情況
(一)堅決扛牢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及時調整市生態環境委員會組成成員、出臺工作規則,進一步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工作,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研究生態環保工作議題18個,召開環委會全體會議2次、整改工作會議12次,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實地調研督導21次。市委、市政府先后印發《黃山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黃山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工作及任務分工方案》等,對“十四五”時期生態環保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深化環境保護府院聯動和司法協作,開展自然資源資產任中審計,將資源環境納入各地各部門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內容,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建設,持續推進全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全域推進茶園綠色防控和農藥集中配送,建立跨縣和跨鄉鎮聯合河湖長制,“生態美”超市入選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十佳公眾參與案例,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街口斷面連續11年達到補償考核要求,P值為0.70,為有監測記錄歷史以來最好水平;探索開展水排污權抵押貸款,發放貸款260萬元,推動排污權從“沉睡資產”變成“流動資本”。加強建筑工地揚塵污染防治和秸稈禁燒工作,深化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建成全域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監控精細化管理網絡和平臺,強化上海進博會期間我市區域空氣質量保障,實現全域“零火點”。建成運營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實現城鄉生活垃圾“零填埋”;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治理,強化危險廢物處置和輻射安全監管,推進危險廢物集中收貯轉運點建設。
(三)全力推進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靠前指揮,統籌推進“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建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常態化排查整改、驗收銷號等制度體系,太平湖流域局部生態破壞問題整改得到中央督察辦、華東督察局領導充分肯定,被華東督察局推送為幫扶成效顯著案例。目前,全市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交辦信訪件辦結率分別達99.6%和99.9%,自查梳理問題577個、完成整改518個,完成率達89.8%,2022年度整改工作考核位居全省第一,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9.3%。
(四)全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全力打造“全國最干凈城市”,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五微”行動,全面提升城鄉生態宜居水平。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路徑,我市獲批全省首個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在黟縣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基礎上,去年歙縣又獲批全市首個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市本級和歙縣、祁門縣獲批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三駕馬車”保護模式入選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優秀案例,黃山守松人胡曉春和歙縣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王山青分別入選“2020-202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和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其中,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實現全省“零突破”。
(五)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導向開發項目建設。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為導向,謀劃實施總投資46.1億元的望江山—豐樂河區域EOD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是國家實行EOD項目申報評審入庫制后,我省首個入庫項目、全省唯一,實現了當年謀劃、當年入庫、當年開工。今年,又在全市開展EOD項目建設復制推廣行動,目前黃山區太平湖流域(總投資33.96億元)和黟縣黟山南岸流域(總投資29.22億元)兩個EOD項目已通過省級評審入庫,并推薦至省級兩家政策性銀行。
(六)著力提升生態環境依法治理能力。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依法行政,組織開展環境執法、環境應急大練兵和非現場監管執法技能競賽等活動,持續提升依法治理能力。扎實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危險廢物、“散亂污”等專項執法檢查,出動執法人員3300余人次,“雙隨機”抽查企業448家次,實施處罰47件,辦理配套辦法案件7件、免罰3件,納入環境信用體系企業143家,受理并辦結各類環境投訴1294件。同時,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辦理賠償案13件,案件辦理數排名全省第一,休寧縣東臨溪鎮小冶煉賠償案獲省廳提名,參加第三批全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十大典型案例評選。
三、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年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一是生態環境質量不穩。今年1—3月,受春節煙花爆竹燃放影響,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13%,升幅全省最高。受初期降水和面源污染影響,今年2月份,新安江流域氨氮、總磷、總氮等指標明顯升高,街口斷面P值為1.96,為單月歷史最高值。二是主動排查問題不深。在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態環境問題“自查從寬、被查從嚴”要求上,思想認識不足、顧慮較多,存在排查工作不到位、上報不主動等問題,致使2022年我市自查上報問題排位全省倒數第二。三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不夠。目前我市生態產品開發主要集中在農林特色產品上,在優質特色的水資源、大氣資源、生物多樣性資源、微生物資源等方面仍需深入挖掘。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市委的堅強領導和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是深入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統籌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統籌傳統污染物與新污染物治理,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確保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全省首位。二是扎實抓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以太平湖流域局部生態破壞問題為重點,對歷次中央和省級生態環保督察交辦問題整改開展“回頭看”,確保各類問題改徹底、改到位。同時,堅持“自查從寬、被查從嚴”要求,常態化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改,持續按季拍攝市級生態環境問題警示片,建立“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任務清單,推動各類問題早發現、早整改、早見效。三是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有效途徑,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爭創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搶抓關鍵窗口期,全域開展EOD項目建設,推動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和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機制,建設長三角區域生物多樣性展示體驗中心,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