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全社會給予充分的尊重、關心和幫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和殘疾人的權利保障。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將殘疾人事業發展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殘疾人權益保障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殘疾人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殘疾人事業是春天的事業。近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用法治力量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繪就溫暖畫卷。
我國殘疾人達8500萬 殘疾人保障法治體系不斷健全
2013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李莉便踐行著“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承諾。除了一顆履職為民的拳拳之心,一根陪伴她下深井、走鄉村、爬高山的黑色拐杖就是她最親密的陪伴。
身為一名殘疾人,李莉更清楚這個群體的不易。當選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她就提出殘疾學生義務教育之外學費減免的議案,接著,她持續提出殘疾人就業保護和福利企業優惠性稅收政策調整的一系列議案。9年多來,李莉寫下了173件近50萬字的建議和議案。
像李莉這樣的殘疾人目前在我國約有8500萬。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殘疾人工作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據《平等、參與、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年》白皮書顯示,在國家層面建立起覆蓋數千萬殘疾人口,包含生活補貼、護理補貼、兒童康復補貼等內容的殘疾人專項福利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將數百萬農村貧困殘疾人脫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精準施策、特別扶助;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高度重視和關注每個殘疾人的健康問題,加快實現“人人享有健康服務”目標;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推進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托底補短工作,不斷提高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各行各業、社會各個方面都在努力消除障礙,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接受更好教育、實現就業創業、平等參與社會。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得到更好實現,關心幫助殘疾人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殘疾人事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殘疾人事業整體發展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
守護殘疾人的幸福生活,離不開法治保障。中國殘聯維權部主任周建表示,我國非常重視對殘疾人的立法保障,目前直接涉及殘疾人權益保障的法律有90多部、行政法規有50多部,我國已經形成以憲法為依據,以民法典、刑法等法律為基礎,以殘疾人保障法為主干,以《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殘疾人就業條例》《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等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為支撐的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體系。國家司法機關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對殘疾人的司法保護,以確保這些法律法規中保障殘疾人權益的規定得到落實。
殘疾人保障法實施逾30年 交出溫暖的法治答卷
2021年初,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檢察院收到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家屬的舉報反映,2019年以前銀行賬戶定期收到政府發放的補貼轉入,2020年后未收到該項補貼。高要區檢察院開展初步核查事實清楚后,迅速啟動立案調查,向區財政部門發出磋商函,商請依法履行轄區內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人補助發放和資金管理監控職責。2021年4月19日,高要區財政部門根據相關部門審核資料情況,將2020年度經申請批準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人補助經費484.915萬元全額撥付至全區4000余名患者監護人的賬戶中。
這是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殘疾人權益保障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明確將精神殘疾納入殘疾人范疇。精神殘疾患者絕大多數缺乏勞動能力,需要終身服藥和長期監護照料,致殘風險高,嚴重影響自身及其家庭生活質量,同時為社會安全穩定帶來潛在風險。對于居家治療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人主動積極履行看護管理責任,能夠有效防范其肇事肇禍的風險。廣東省各地根據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規定,出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人補助政策,給予有效履行監護責任的監護人一定補助,積極營造理解、關愛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氛圍,增強患者和監護人的獲得感,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社會委委員江天亮說。
殘疾人保障法于1991年正式實施,迄今已經施行了三十余年。其間,該法還分別于2008年和2018年進行了修改。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多次開展殘疾人保障法實施情況的執法檢查,持續推動殘疾人合法權益保障工作不斷改進。
禁止基于殘疾的歧視、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享有各項社會保障的權利……殘疾人保障法涵蓋了殘疾人群體方方面面的權利,為他們維護合法權益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翻開殘疾人保障法的每一頁,字里行間都透露出我們黨對殘疾人群體始終如一的關愛。
殘疾人在法律法規中感受溫暖,關愛殘疾人、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社會氛圍也越來越濃厚。截至2021年,全國設立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2500多個,建成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2500余個;建立殘疾人法律救助協調機構2881個,建立殘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2795個。
伴隨著殘疾人保障法的實施,我國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體系日臻完善。各地先后出臺了殘疾人保障法實施辦法。與此同時,各地因地制宜,在法治軌道上進一步保障殘疾人權益: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開展殘疾人保障“一法一辦法”執法檢查,推動全社會形成扶殘助殘的強大合力;《青島市殘疾人保障條例》頒布以來,各區市已基本建立了殘疾人綜合康復機構;《蘇州市殘疾人保障條例》規定殘疾人免費進入公共活動場所,重度殘疾人進入旅游景區、公共活動場所,允許一名陪護人員免費進入上述場所等……各級人大切實履職盡責,為殘疾人群體交出了一份溫暖的法治答卷。
有愛無“礙”無障礙環境建設邁上新臺階
平緩的坡道、無障礙衛生間、隨時可以提供的語音播放設備……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改變,不僅溫暖了殘疾人群體,更充分彰顯了我國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步以來取得的長足發展。
2012年,《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頒布實施,為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參與融入社會、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全國看,2019年至2021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5萬個,惠及居民2000多萬戶;在各地改造過程中,共加裝電梯5.1萬部,增設養老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3萬多個。“十四五”時期,我國還將支持110萬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加快形成設施齊備、功能完善、信息通暢、體驗舒適的無障礙環境,方便殘疾人、老年人生產生活。
作為一名殘疾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呂世明對十八大以來無障礙環境建設相關法規和政策的建立完善倍感欣慰。“《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實施了10年,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都對無障礙環境建設與適老化給予了大篇幅的描述,逐步出臺強制性國家標準和認證評價規則,持續推進無障礙市縣村鎮建設。這些成效都為國家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積累了經驗、培育了示范、提供了實踐、儲備了力量、奠定了基礎。檢察公益訴訟在各省檢察系統推廣,最高法無障礙司法服務、網絡終端無障礙評測與民用設施無障礙認證評價標準出臺,組織無障礙督導隊伍發揮作用等多種方式,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力量、法治能力與法治優勢,全社會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氛圍日益濃厚。”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2022年的主題為“包容性發展的變革性解決方案:創新在促進無障礙和公平世界中的作用”。構建一個更加有愛無“礙”的環境,不僅能進一步保障殘疾人群體的權益,更是全社會的共同心愿。
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22年10月27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初次審議。
據了解,該草案目前共7章72條,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成員,突出重點人群;堅持政府主導,推動共建共享;立足國情實際,實行適度前瞻;堅持系統思維,實現統籌推進。在內容方面,草案是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的豐富和發展,將《條例》中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規定上升為法律并予以充實,同時對《條例》欠缺的內容作了補充。
“時代呼喚高質量立法,人民需要無障礙環境。無障礙是文明線,也是品質線,更是生命線。”對于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呂世明懷有很高的期待,“有了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可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一改以往人們的觀念意識不強,強化精細精準,改變現存的不平衡不充分不系統不規范的現象,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同步進程,消除‘不好用、不管用’等障礙,破解地方和行業在無障礙環境建設系統中的斷頭斷腳、參差不齊、系統單一、形同虛設,改造原來不達標、不優質的項目,以此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