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安排,9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先后赴歙縣、祁門縣等地開展全市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情況實地調研,并對市直有關部門實施情況開展書面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農村供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底線任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村供水保障工作,深入貫徹落實《安徽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行農村供水“3+1”標準化建設和管護模式(即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建設,因地制宜實施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改造,并實施縣域統管、專業化管理全覆蓋的管護模式),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6%,全市農村供水工程服務人口達106萬人,農村供水保障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不斷完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一是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依靠新安江、大中型水庫和湖泊等可靠的水源,將供水管網由城市向鎮村延伸,逐步建立一體化的城鄉供水網絡系統。目前,屯溪區已實現城市自來水管網行政村全覆蓋,并于今年通過縣域農村飲水安全標準化建設縣(區)省級驗收。二是實施區域供水規模化。對暫不具備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地區,以縣為單位,按照“全縣統籌、分區分片、適度聯網、分步實施”的發展思路,實施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工程、建設“千噸萬人”供水工程。除屯溪區外,其他6個區縣城鄉依托城市管網延伸工程為24萬村鎮居民提供了優質供水;同時,全市建成“千噸萬人”工程10處,在建工程8處。三是提升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對地處偏遠、人口分散的山區,因地制宜推進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和改造,根據水源條件、用水需求等要素,全市建成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546處,分散供水工程1408處。
(二)持續打好水質提升攻堅戰。一是加強農村供水水質監測監管。建立“水廠自檢+市縣巡檢”工作機制,強化農村供水水質自檢、巡檢、抽檢。同時,按照行業技術標準,對7處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10處“千噸萬人”工程,1546處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全面落實凈化消毒措施,凈化消毒設備配置率達100%;對分散供水工程采取上門贈送飲用水消毒劑,現場教授飲用水消毒措施等方式,確保水質達標。二是明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范圍。嚴格落實水源地保護措施,依法劃定145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在保護區邊界、人群活動密集處和易見處,設立水源保護區警示牌、宣傳牌,為保障飲用水安全打下堅實基礎。三是做好水環境保護與整治工作。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將水資源保護納入河湖長制管理體系,常態化開展巡河(湖)督導,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對水環境污染問題及時整改,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
(三)健全工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一是推進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農村供水建設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全面落實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地方人民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門行業監管責任和供水單位運行管理責任“三個責任”,健全完善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機構、管理辦法和管理經費“三項制度”,70%的千噸萬人供水工程實現了省級標準化管理,其中歙縣三陽水廠已申報水利部農村供水標準化管理工程。二是建立農村供水輿情監控機制。開通市、縣兩級農村飲水監督舉報電話8個,督促指導供水單位公開供水服務電話122個,累計為9000名群眾解決飲水問題,維修養護農村供水工程3945處。三是加強應急供水保障工作。建立極端天氣、自然災害供水應急預案,有效應對2019年和2022年特大干旱,2020和2024年洪水等嚴重洪旱災害,有力保障農村群眾飲水安全。
二、存在問題
雖然,全市農村供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安徽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今年剛剛印發,相關工作也是近兩年剛剛組織開展,一些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工作還稍有不足。
(一)規模化供水比例低。農村居民住地分散,山地高程落差大、施工環境復雜,難以做到全覆蓋保障,大部分農村受自然條件限制只能進行分散式供水。目前,我市城鄉供水一體化、規模化工程覆蓋比例較低,待8處在建“千噸萬人”工程全部完工后,依然與《安徽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二)工程建設及運行經費不足。“十四五”期間中央和省級財政在農村供水工程建設項目資金上安排不足,我市已連續三年完全依靠市縣兩級財政開展相關工程建設、運營,疊加相關項目專項債申報被核減,農村供水水價形成和水費收繳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導致我市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及運行資金壓力較大。
(三)供水水源存在短板。一些山區農村主要還是引用山泉水供水,受地理環境,降雨量影響較大。少部分地勢較高地區長期存在水量不足、水壓不夠的情況;節假日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和旱情期間,一些地區不能滿足當地用水需求,難以保障24小時穩定供水。同時,由于山泉水集雨面積較大、污染因素多,水源保護困難,還存在一定的衛生安全隱患。
(四)小型供水工程管理粗放。全市90%以上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主要依靠村集體管理,不同程度存在專業化程度低,安全防護設施不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經驗等問題。另外,一些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設備嚴重老化,水處理工藝落后,廠區布局不合理等問題也日益突出,不能很好滿足群眾的用水需求。
三、意見建議
結合調研發現的問題和工作中的思考體會,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提高規模化供水率。一要按照“建大、并中、減小”的原則,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最大程度做到能聯網盡聯網、能擴網盡擴網、能并網盡并網,大力推進集中供水規模化。二要在城鄉供水網絡無法覆蓋的地區,打破行政區域劃分,鼓勵聯網并網、聯調聯供,盡可能多的擴大“千噸萬人”供水工程覆蓋范圍,因地制宜推動實現區域供水規模化。三要強化統籌協調,水利、財政、環保、衛生、建設、稅務、電力等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落實好各部門行業管理和業務指導責任,打通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管護的痛點、堵點,讓相關工程盡快落地見效。
(二)加大資金籌措力度。一要安排專項資金,保證投資規模大,成效明顯的城鄉供水一體化、規模化工程建設能夠有序推進。二要拓寬資金渠道,通過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爭取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等方式,助力我市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三要積極向上爭取,盡管上級已不再安排農村供水項目資金,但鄉村振興銜接、移民后扶、水利發展以及供水保障資金等仍需大力爭取,以減輕項目資金壓力。四要落實供水水費收繳制度,更新完善計量水表,全面推行計量收費,切實提高水費收繳率,促進工程良性運行。
(三)積極開辟水源地。一要對單一水源地地區,特別是依靠山泉水水源的偏遠山區開展全面排查,深入研究分析挖掘地下水、接入“千噸萬人”供水工程的可行性,拿出“雙水源”互備互補方案,盡快實現全市農村24小時穩定供水。二要按照黃山市“十四五”水利規劃,加快推進水庫、防洪、供水等設施建設,盡快完成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的任務目標,一勞永逸地解決部分地區農村供水難題。
(四)強化工程運行管理水平。一要加強人員技術培訓,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培訓制度,提高供水單位制水、維修、水質檢測等人員專業技能,確保供水設施日常正常運行,切實減少群眾舉報、信訪頻次。二要推行農村供水縣域統管,以設施良好、管理規范、供水達標、水價合理、運行可靠為著力點,統籌水源、水廠、管網、用戶全鏈條各環節,加快推進縣域統一管理、統一監測、統一運維、統一服務,完善農村供水標準化管理體系,保障工程安全、穩定、長效運行。三要持續實施水質提升行動,依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強化監督檢查,全面開展水質巡檢、水質抽檢等工作,通過更新淘汰設備,加強運行管護等,確保消毒設備正常運轉,全力做好農村供水工程水質達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