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市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情況的調研報告

    發布日期:2024-07-08 09:50信息來源:市人大辦公室 作者:研究室 瀏覽量: 【字體:   收藏

    根據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安排,4月24日至25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畢普民率調研組赴徽州區、歙縣、黟縣、祁門縣等地,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情況專題調研。調研組實地查看了呈坎村、潛口村、賣花漁村、漁梁村、關麓村、碧山村、桃源村、磻村等中國傳統村落,并聽取相關部門的工作匯報和意見建議?,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市現有中國傳統村落310個,占全國傳統村落總量(8155個)的3.8%,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其中:歙縣167個(在全國縣城位列第一),黟縣46個、休寧縣37個、祁門縣33個、黃山區13個、徽州區12個、屯溪區2個。全市現有省級傳統村落476個,占全省傳統村落總量(807個)的58.9%,其中:歙縣251個、休寧縣66個、黟縣60個、祁門縣53個、黃山區23個、徽州區19個、屯溪區4個。2020年我市入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成為首批全國10個示范市之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我市3個“黃山案例”獲全國推廣。

    (一)高規格健全保護機制。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始終將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工作為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加強傳統村落的整體性保護,統籌區域集中連片歷史資源,形成全市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一盤棋。二是突出規劃引領。出臺《黃山市古村落保護辦法》等,編制《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總體規劃(2018-2035)》《黃山市傳統村落集中連片利用示范市總體規劃》及310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有序推進《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立法工作。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將傳統村落優先納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計劃,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市級和區縣財政每年統籌安排資金,支持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累計下達省級資金4707萬元。創新推出“村落徽州”綠色金融項目,全市傳統村落已獲農業發展銀行安徽省分行審批項目6個,累計授信28.45億元、已使用貸款10.2億元。

    (二)高標準強化建設管理。一是加強整體布局。全力保護和恢復村莊肌理、山體、水系、水口等村落形態和“田園—山水—村落”的完整格局,推行“針灸式”改造,將傳統村落作為“微改造、精提升”重點,打造44個省級美麗宜居村莊,135個中國傳統村落建成美麗鄉村。二是注重生態修復。全域推進“五微”行動,因地制宜選擇適合傳統村落的改廁模式,推動城鎮雨污管網向周邊傳統村落延伸覆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黃山模式”入選中央黨校干部學習的重要讀本《蝶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案例精選》。全域推進村莊凈化、綠化、亮化、彩化、美化,實施“五化”項目1.5萬余個。三是加大風貌管控。出臺《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設技術導則》,加強徽派民居建設管理,健全鄉村風貌管控機制。制定《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巡查管控制度(試行)》,落實市、區縣、鄉鎮三級巡查管控制度,交辦督辦問題清單,形成閉環管理。

    (三)高融合賦能產業發展。一是實施保護修繕。分類明確修繕主體,對瀕臨倒塌、損毀嚴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傳統建筑及時開展搶救性保護修繕。2023年,全市共修繕傳統建筑59棟,建筑面積18665平方米。二是推進活化利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推動旅游、生態、文化、體育、康養等多業態融合。實施皖南古村落“滿天星”行動,開展首批50個村推介合作。如,關麓村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的模式,租賃民居建設高端民宿歌璞酒店;碧山村與有農公司合作,流轉1800畝水田,打造優質五黑種植基地,每年戶均增收5000余元。三是推動產業振興。我市現有古建產業鏈相關企業224家,2023年全市徽派古建產業產值28.24億元,同比增長56.5%。實施“民宿+”“藝術+”等康養鄉居項目,推動以呈坎、靈山、潛口為重點的村落風貌整治及精品民宿業態,打造文堂村藝術中心等項目。利用傳統村落金字招牌,塑造“徽州美宿”品牌,目前全市各類民宿3200余家,占全省總量70%以上,經營收入15億元以上,帶動旅游綜合收入近20億元,成為全國首批9個民宿產業發展示范區之一。培育田園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繽紛等精致農業品牌,推深做實“茶花草魚”等特色產業,全市鄉村全產業鏈總產值達925億元。

    (四)高品質賡續文化傳承。一是全面深入挖掘。在我市成功申報非遺項目國家級24項、省級78項、市級148項的基礎上,加大傳統村落非遺資源挖掘力度,分類歸檔建立數據庫,召開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成立歙縣徽雕藝術學校,建設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展覽館,弘揚徽州文化,更好宣傳我市非遺。賣花漁村積極推進國家級非遺—徽派盆景技藝的保護、傳承和創新,讓“小盆景”賦能鄉村振興“大產業”。二是促進業態打造。深入開發研學產品,推出一批研學旅行線路,深挖徽文化價值內涵,發揮黃賓虹等名人效應,打造世界知名的人文旅游品牌。形成以南門村、郭門村等為代表的高品質國際旅游度假目的地村落,以南屏村、關麓村等為代表的精品研學旅游路線村落,以宏村等為代表的國際藝術風情小鎮村落,以西遞村等為代表的國際徽文化深度體驗區村落等。三是推進創意賦能。用創新創意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西溪南、南溪南、豐梧等傳統村落,通過數字創意、美學設計、景區運營、影視演藝等方式,探尋鄉村振興更多可行路徑,打造“田野驛站”“徽州巷陌”“水渠廊橋”等鄉村網紅打卡地。四是注重招才納士。舉辦黃山鄉村生活美學設計公開賽等活動,聘請著名高校團隊參與傳統村落發展,涌現出西溪南、湯家莊等藝術家聚集區。深入實施“迎客松英才計劃”,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庫,累計引育徽創客、土專家、田秀才、鄉村運營師等人才1000余名。創新實施“四千工程”,擇優選派419名金融專員和352名專技人員下沉鄉村,覆蓋全市689個行政村,幫助謀劃集體經濟入庫項目1248個,推動解決鄉村產業發展等方面問題3200余個。

    二、存在問題

    (一)保護意識仍需提升。一是對傳統村落的資源價值認識不足,尤其是對一些地處偏遠的傳統村落,認為保護投入大、效益低,對保護工作抓得不緊。少數傳統村落處于老齡化、空巢化狀態,產業發展滯后,人口流失嚴重。村落被列入國家或省級名錄后,保護上存在等、靠、要思想,未能全面履行地方保護主體責任。二是傳統建筑風貌管控不嚴,在城鎮化加速建設過程中,對傳統村落格局風貌的整體保護管控不到位,對村民建房指導和管理力度不夠。三是有些群眾參與保護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外地務工的村民對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逐漸減弱。

    (二)資金保障不夠到位。一是全市傳統建筑(包括文保、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大多時代較為久遠,自然侵蝕較嚴重,且徽派建筑多以磚木結構為主,保護修繕成本高,需要大量的保護資金。二是目前僅國保和省保得到較好保護,其他古民居急需修繕,但因數量龐大,市、區縣級財政基礎薄弱,政策性保護資金杯水車薪。三是受國家政策調整,自第五批傳統村落開始,不再享受每個村300萬元的專項資金扶持,而我市第五批、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共218個,傳統建筑修繕、村落基礎設施改造、人居環境和村落風貌整治所需資金缺口較大。

    (三)保護工作面臨挑戰。一是我市大部分古民居屬私有產權,其中產權多家所有的眾屋占比高,因居住功能欠佳等原因,老宅無人居住或僅有個別老人居住,導致缺乏日常管理加速老宅破損。二是古建筑修繕耗資大,對于眾屋而言,不再居住的產權人通常不愿出資修繕。部分產權單一的老宅,居民改善居住條件愿望強烈,但現行政策制約及建設用地稀缺,村民希望拆舊房建新房,保護工作和百姓的現實需求矛盾顯現。三是實施傳統建筑保護利用,急需大量知行懂行的傳統工匠、藝人,目前傳統徽州建筑專業技術人員正在逐步減少,有些傳統手藝瀕臨失傳。

    (四)發展利用活力不強。一是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如西遞、宏村、呈坎等旅游景區的村落發展勢頭強勁,而歙縣、祁門縣、休寧縣等地部分偏遠傳統村落,資源雖豐富但未得到充分挖掘,社會資本投資意愿不高。二是我市在整村運營上大多缺乏新觀念新思路,名人效應不高、企業參與度不夠,多數傳統村落鄉村旅游資源同質化較嚴重,開發難度大。受土地、規劃等影響,傳統村落建設用地不足,一些項目難以落地。三是傳統建筑的活化利用不足,我市大量傳統建筑尚處于“深在閨中無人知”狀態,亟待通過活化利用,達到“以用促保”目的。同時,區縣國有平臺公司、強村公司等對已收儲傳統建筑,組織運營缺乏新思路,招商推介力度不夠。

    三、意見建議

    (一)完善工作機制,提升保護利用意識。一是從政府層面,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機制體制、成立工作專班等方式,明確細化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形成合力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二是從社會層面,組織開展“村落保護我參與、村落利用我融入”活動,激發村民對于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參與度;推進招才引智,吸引一批有情懷、關注傳統村落發展的高校機構和名人教授參與我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通過專家工作站、名師設計室、大師工作室等形式,發掘傳統村落的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形成合作機制。

    (二)注重規劃引領,健全法規制度保障。一是扎實做好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完成全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各區縣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中國傳統村落及省級傳統村落村級保護利用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加大規劃執行力度,做好傳統村落的風貌管控,建立徽派民居設計圖庫,提升鄉村美學設計,嚴控各類違法違規建設行為,防止建設性破壞,保護延續好村落的傳統風貌。二是根據立法計劃,按照時間節點推進《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立法工作,為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提供法制保障。指導各區縣出臺相應的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保護利用管理辦法。三是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研究出臺《關于加強黃山市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黃山市傳統村落示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黃山市傳統建筑修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黃山市傳統村落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深入推進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的保護利用工作。

    (三)突出活化利用,促進特色產業發展。一是夯實活化基礎。先行推動傳統村落房地一體的不動產權登記頒證,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保障農戶房屋財產權,為盤活利用掃清障礙。將農村土地、閑置農房等可經營、可流轉、可利用的資源,通過評估、確權,形成資源變資產。二是發展活化業態。充分挖掘傳統村落的資源價值,針對不同村莊的狀況,差異化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產業、民宿客棧、農業觀光、健康養生、文化體驗等新業態、新產業,為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提供內生動力。三是創新活化模式。積極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產業引領、特色發展的傳統村落建設運營新模式,吸引優質農業主體、文旅企業、精品酒店等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借鑒江浙等地“整村打造、整村開發”等模式,引進運營團隊,強化鄉村運營管理。

    (四)堅持同向發力,構建多元投入格局。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庫,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專項補助資金。整合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落保護、文物保護等資金,集中財力支持傳統村落保護、風貌提升。積極對接市場,創新投入模式,深度挖掘整合村落的土地、閑置農房等一切可利用資源,通過評估、確權,引入綠色金融產品,讓鄉村資產變為運營資本。大力實施傳統村落招商推介,通過嫁接央企、國企、大型民營企業,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提高其影響力和競爭力,并對社會資本投入給予相關政策支持。

    (五)加強宣傳推介,提升傳統村落形象。開展徽州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標志征集活動,形成我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評價體系的標志性LOGO,進一步增強我市傳統村落形象。編制全市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讀本,積極申報住建部、省住建廳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典型示范案例,多渠道宣傳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保護利用成效,提高群眾對傳統文化資源的認知度,全面提升徽州傳統村落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平遥县| 巴彦淖尔市| 体育| 商洛市| 泰兴市| 重庆市| 富锦市| 华宁县| 新源县| 崇明县| 伊春市| 寿光市| 泗洪县| 开封市| 普兰店市| 大邑县| 舞阳县| 安达市| 乳源| 绵阳市| 珲春市| 化德县| 琼海市| 南投县| 沙洋县| 潞城市| 莱芜市| 浑源县| 延吉市| 常宁市| 勐海县| 武强县| 内黄县| 惠来县| 会泽县| 内江市| 凤凰县| 石河子市| 商洛市|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