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暨《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貫徹落實情況的調研報告

    發布日期:2024-07-08 10:01信息來源:市人大辦公室 作者:研究室 瀏覽量: 【字體:   收藏

    根據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安排,5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畢普民、一級巡視員汪義生率隊先后赴屯溪區、黟縣、祁門縣等地開展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暨《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貫徹落實情況實地調研,并對市直有關部門實施情況開展書面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貫徹落實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近年來,我市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緊扣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立法目的,扎實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堅定走好質量興農、城鄉融合、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共同富裕“六個之路”,我市鄉村振興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強化鄉村振興政治引領。貫徹鄉村振興促進法第4條、第9條等有關規定,進一步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一是建立建強領導機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雙組長,市委書記帶頭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二是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全域推開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實現全域687個行政村全覆蓋,評定信用主體21萬戶(個),全面推廣應用省“黨建+信用”服務平臺,《黃山市以黨建引領信用村服務鄉村振興,實現黨建聚心信用變金》改革舉措入選2023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

    (二)助力鄉村產業提質增效。貫徹鄉村振興促進法第8條、第18條、第19條等有關規定,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鄉村優勢特色資源為依托,支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全市鄉村產業提質增效。一是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2023年,全市完成糧食播種面積76.84萬畝,超任務0.45%;糧食總產量5.91億斤,同比增長1.3%。全年新建、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5萬畝,整治利用撂荒地1.66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二是鼓勵農業機械研發應用。2023年,全市新增插秧機117臺,同比增長98.31%;補貼機具2.2萬臺,受益農戶1.8萬戶;新建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9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0.5%。同時,與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共同創建山區特色作物智能農機裝備研究院,完成4項合作研發。三是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民宿產業,全市3200余家徽州美宿綜合效益達65億元以上,入選全國首批9個民宿產業發展示范區之一。打造休閑農業新業態,2023年,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5182.6萬人次,營業收入40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5%、22.4%,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個,入選2023全國茶鄉精品路線4條。持續增強農業品牌影響力,田園徽州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位列全省地級市第1,黟品五黑、歙采繽紛、太平有禮等農業品牌影響力持續上升。四是加快推進數字賦能。累計打造省級數字農業工廠10個,建成數字農業應用場景105個,為我市茶葉生產、智慧秧田管理提供有力支撐,歙縣在首批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終期評估中取得全省第1名、全國第14名的好成績。

    (三)穩步推動鄉村共同富裕。貫徹鄉村振興促進法第5條、第21條、第55條等規定,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中心任務。2023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65元,同比增長8.1%,分別居全省第5、第8,農村收入持續增加,城鄉差距持續縮小。一是實施“六業千億”鄉村產業振興行動。全市徽茶、中藥、養殖等六大產業綜合產值達1009億元,僅茶葉綜合產值就達到260億元,同比增長13%,祁門紅茶標準化示范區入選第二批國家農業農村標準化試點示范典型案例。二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創新國企運營村莊模式,形成一批“民宿村落”“基金村落”“景區村落”等村落業態,2023年507家鄉村運營公司實現營收2.83億元,直接帶動村集體增收3800余萬元。三是大力發展多種經營主體。支持引導創建多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家庭農場230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92家,社會化服務組織778家,為依法高效管理集體資產,服務集體成員提供有力支撐。

    (四)優化鄉村振興人才保障。貫徹鄉村振興促進法第24條、第28條等規定,努力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激勵引導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一是推動干部下沉服務。接續實施“四千工程”“黨建帶群建促鄉村振興滿天星”,重點落實“千名干部下鄉助力鄉村振興工程”“萬企興萬村”等項目,推動選派干部、金融專員、專技人員、科技特派員等組團赴鄉村開展服務。二是強化專業人才培養。大力實施鄉村創客引育三年行動計劃,打造鄉村創客、鄉村推介官、鄉村設計師、鄉村運營師4支特色鄉村人才開發培養項目,成立新農人協會,每年評選“鄉村創客之星”“星級鄉村振興首席服務官”等,示范帶動更多人才在鄉村發展。

    (五)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貫徹鄉村振興促進法第29條、第30條、第31條有關規定,持續豐富農民文體生活,倡導科學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一是加強農民思想建設。依托8600個應急廣播系統終端,常態化做好“學習強國”鄉村大喇叭日常播放工作,為廣大農民送去理論知識、農技知識、健康知識。二是提升農民文化體驗。開展“大地歡歌”鄉村文化活動年、“四季村晚”、“送戲進萬村”等主題活動,累計到鄉村演出455場、放映電影4302場,開展舞龍舞獅、猜燈謎等民俗活動1600余場。三是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印發《黃山市2022年深化移風易俗行動方案》,將移風易俗納入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內容,常態化組織開展移風易俗活動760余場,比如,連續四年開展清明期間“鮮花換紙錢”文明祭祀宣傳活動。

    (六)加大鄉村生態環境治理。貫徹鄉村振興促進法第34條、第35條有關規定,強化鄉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一是落實生態保護機制。推深做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充分發揮《農藥使用管理條例》等地方法規作用,建成“生態美”超市469家,有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二是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制定印發《2023年黃山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要點》等工作方案,全年清理村內溝塘5838個、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3119.76噸、無功能建筑11.09萬m3;高質量完成戶廁改造4520戶,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7%;市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 60%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七)提升鄉村建設和治理水平。貫徹鄉村振興促進法第41條、第50條等有關規定,深入推進鄉村建設工作,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方式。一是鄉村建設穩居前列。美麗鄉村建設連續9年位居全省前列,所有區縣獲評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44個村入選首批省級美麗宜居村莊,23個村入選全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和美鄉村建設“五微”模式、鄉村振興“五個三”黃山經驗得到省委領導充分肯定。二是鄉村治理可圈可點。“作退一步想”德治教化經驗入選“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優秀創新經驗”,祁門縣響潭村堅持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17年矛盾不出村的“響潭實踐”得到省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

    二、存在問題

    雖然,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取得良好成績,《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得到全面貫徹實施,但與先進地市相比,與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和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產業發展質量還需提升。一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足。除徽茶產業外,我市其他農業企業中農產品精深加工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能力較弱。很多企業、合作社以“種植+銷售”模式進行產業簡單融合,農產品主要以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品牌影響力弱,聯農帶農作用發揮不明顯。二是龍頭企業帶動效應不強。龍頭企業數量和質量在全省靠后,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體量總體偏小,10億元以上規上企業僅有1家。且在與龍頭企業合作中,體量較小的個體戶、家庭農場等往往處于利益分配的不利地位,龍頭企業帶動社會效益不明顯。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貫徹鄉村振興促進法第18條關于鼓勵農業機械生產研發和推廣應用還不夠有力,基于丘陵和山地多、農田地塊小而散、農田機耕路宜機化率不高等實際情況,農機作業成本高、難度大,一定程度制約了我市糧食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步伐。

    (二)農民收入增長面臨壓力。對照鄉村振興促進法第20條、第21條相關規定,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閑置資源有效利用不足。在推進流轉盤活閑置資源資產過程中,存在群眾出讓意愿不高,對流轉價格期望過高等問題,導致現有農村閑置資源資產盤活利用和耕地規模化流轉程度不高,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乏力。二是農村人員結構失衡。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較多,留守農村的多是中老年、學生及婦女群體,發展現代農業的意愿和素質都有所欠缺,導致本地農業產業發展規模不大、效益不高,農戶經營性收入增收壓力較大。三是農產品缺乏特色。一些農產品,比如菊花茶,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無法形成品牌效應;一些特色產品對歷史、文化的挖掘程度不夠,缺乏對區域文化的包裝和傳承,易受到其他區域同類產品的沖擊。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三)農村環境整治仍需加強。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促進法第37條相關規定方面還任重道遠。一是農村污水治理短板較多。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與原有村莊建設總體規劃不相適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未與省級中心村、精品示范村建設較好配套,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水平有待提高,部分農戶因未改廁而無法接入污水管網,污水收集率相對偏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水平與長三角先進水平有差距。二是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任務艱巨。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剛剛起步,農村黑臭水體還未完全消除,部分畜禽養殖場配套設施建設質量不高,一些小規模養殖戶污染防治設施配備不到位,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

    (四)農村“雙基”建設仍有欠賬。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部分區縣農村路、電、網、野獸防護等基礎措施建設上還存在明顯短板。一些鄉村存在“政府大包干”現象,村民等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二是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不足。雖然近幾年,我市在提供鄉村文藝作品等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精品力作不多、文化產品吸引力不夠,與第31條確立的鼓勵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群眾性文化體育、節日民俗等活動的目標相比還有一些差距。三是要素保障不足。一些地方還存在資金投入不足,鄉鎮基層人才隊伍專業性不強、年齡結構不盡合理、流動性大,集體建設用地指標供給不足,物流和交通運輸不夠發達等問題。

    三、意見建議

    結合調研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進一步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好鄉村振興促進法中關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法律規定,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全面振興鄉村的核心。一要力促鄉村三產融合。產業發展是全面振興鄉村的核心,政府部門要通過政策支撐、體制創新、培優引強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及農產品市場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實現三產融合發展。二要做好特色產業發展。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找準找實優勢特長,加快把“茶花草魚”等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特別要注重引入第二產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生產”理念,做好農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細加工,做大做強做精特色產業。三要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強化科技創新保障,著力解決一批制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綠色食品企業脫穎而出,帶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四要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加快制定出臺田園徽州綠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扶持政策,建立“公共品牌+數字賦能+大商貿政策+依法監管”體系,持續打響田園徽州綠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二)進一步推動農村農民實現共同富裕。貫徹落實好鄉村振興促進法中關于建立健全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增強脫貧地區內生發展能力的法律規定。一要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與農民更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發揮鄉村產業用工、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作用,吸納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二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強化社會資本與農民利益聯結,探索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有效途徑,盤活用好集體和農戶的閑置資源、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三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化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三)進一步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貫徹落實好鄉村振興促進法中關于加強農業農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法律規定,讓良好生態成為全面振興鄉村的重要支撐。一要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結合和美鄉村建設,持續開展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完善全域垃圾智能化收轉運體系,扎實推進農村改廁,做好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排查整治工作,切實提高農村污水收集率,壓茬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二要加強生態治理。加快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鞏固拓展農藥集中配送、全域茶園綠色防控成果,做好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督促畜禽養殖企業完善配套設施,全面推動農業面源污染實現源頭管控。

    (四)進一步補齊補強鄉村建設短板弱項。徹落實好鄉村振興促進法中關于強化投入保障的法律規定,形成全面振興鄉村的工作合力。一要強化人才保障。大力實施新農人、鄉村特派員、鄉村推介官等計劃,發揮民宿產業學院、徽派古建學院、非遺學院培養作用,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加快構建多元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體系。二要強化資金保障。加大“三農”資金投入,健全多元投入機制,謀劃編報項目,用足用好專項債政策。拓展與政策性、商業性銀行合作,充分利用“村落徽州”、EOD、VEP三把“綠色鑰匙”,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撬動更多資本賦能鄉村振興。三要強化用地保障。用好“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成果,強化鄉村空間設計和風貌管控,引導生態宜居村莊建設,高效盤活閑置土地,進一步統籌好鄉村振興用地空間布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嵩明县| 天柱县| 泗洪县| 新巴尔虎右旗| 永昌县| 洛隆县| 合肥市| 广水市| 板桥市| 疏勒县| 岳阳县| 莱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松阳县| 通州区| 玉林市| 天峨县| 海城市| 石阡县| 繁峙县| 太白县| 济宁市| 甘泉县| 饶河县| 巧家县| 长白| 大安市| 茌平县| 双柏县| 中宁县| 景谷| 屏东市| 闵行区| 丰台区| 多伦县| 塘沽区| 额济纳旗| 讷河市| 南宫市| 永仁县| 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