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23年全市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調研報告

    發布日期:2024-05-06 09:46信息來源:市人大辦公室 作者:研究室 瀏覽量: 【字體:   收藏

    根據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3月21日至22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肖善武、副主任畢普民率調研組赴屯溪區、休寧縣、徽州區、歙縣等地,開展2023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調研。調研組實地查看了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污染防治攻堅、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生態環保重點項目建設等情況,并聽取相關部門的情況匯報和意見建議?,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過去一年,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多措并舉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PM2.5平均濃度20.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98.1%,空氣質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國第5位;地表水和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新安江、太平湖、閶江三大流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地表水;土壤環境質量和環境安全形勢保持穩定,未發生一般以上突發環境事件。

    (一)污染防治攻堅扎實推進。建立環境空氣質量排名通報等三項機制,實施重污染天氣消除等三大攻堅行動,持續強化工業領域大氣污染整治、揚塵污染治理、秸稈禁燒管控。開展新安江街口斷面P值波動溯源,組織實施八大專項行動,加快推進新安江中心城區段藍藻防控、老占川河流域環境問題治理,加大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力度。開展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整改“回頭看”、尾礦庫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整治,推行新污染物治理試點。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實施全域茶園綠色防控,累計集中配送農藥322.85噸,推廣測土配方施肥205.2萬畝。

    (二)環境問題整改有力推動。從嚴抓好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落實,補齊生態環境短板。中央和省級層面交辦的18個年度整改任務完成率達100%,17個長期堅持類問題6個完成驗收銷號。按月開展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按季度拍攝市級生態環境問題警示片,全年排查上報問題887個、完成整改852個,完成率達96.1%。開展“三整治一保障”專項行動,累計排查問題387個、完成整改386個,完成率達99.7%。太平湖整改成效得到中央督察辦充分肯定,作為正面典型案例在《中國環境報》宣傳推廣。

    (三)生態保護修復深入開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黃山市和歙縣入選全國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屯溪區獲得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命名。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歙縣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試點完成中期評估,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全面啟動,長三角首個生物多樣性體驗展示中心項目在祁門縣啟動建設,“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場活動成功舉辦,現場發布13個全球新物種。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出臺“民間林長”工作方案,開展“林長能力提升年”活動,提高基層林長履職水平。

    (四)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啟動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浙皖兩省簽訂協議,積極推進“浙皖合作十件事”落實。推動新安江流域綜合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該流域首批18家企業環境污染責任險正式簽約。深入開展排污權、用水權、林業碳匯等市場化交易,全力承接全省排污權市場。全域開展EOD項目復制推廣行動,全市7個EOD項目中5個納入省級庫、2個納入國家庫,累計總投資226.99億元、爭取金融支持67.8億元、完成投資約22億元。推動“村落徽州”項目提質增量,累計獲批9個項目、授信41.95億元,正式上升為“村落江淮”全省推廣。編制《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規范》黃山市地方標準,全國首單VEP收益權質押貸款—祁紅茶產業鏈開發(一期)項目落戶黃山。穩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我市獲評生態環境部低碳城市試點優良城市,黃山風景區被授予零碳景區示范基地,系全國首個山岳型零碳景區。

    二、存在問題

    (一)污染防治短板依然突出。具體表現在:大氣污染防治亟待提升。臭氧污染形成機理有待破題,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水平不高,部門合力沒有充分形成,秸稈禁燒、施工揚塵管控等措施仍不精細,國III以下營運車輛淘汰、餐飲油煙第三方治理等管控措施推進緩慢,我市2023年PM2.5和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出現反彈,在省對市大氣指標的目標考核中失分。水污染防治不夠全面。我市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問題較多,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任務艱巨,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剛剛起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水平與長三角先進水平有差距,支流水污染治理重視力度不夠。上述原因造成部分時段(枯水期、汛期)部分河流斷面(占川河、佩瑯河、朱村河、奇墅湖、豐樂湖)水質出現下降,水質穩定達標并持續向好存在不確定性。

    (二)突出問題整治任重道遠。太平湖典型案例問題整改任務尚未全部完成,“三整治一保障”工作還不夠扎實,徽州區、歙縣化工園區廢氣擾民問題整改成效離群眾滿意尚存差距,黟縣漳河飲用水水源地問題被省生態環境廳掛牌督辦,說明問題的整改標準、整改質量仍然不高,對突出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群眾信訪處置工作能力短板明顯。

    (三)環保履職盡責仍有差距?!包h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不夠,少數地方和單位排查問題主動性不強;少數部門和單位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學習不夠、把握不準,聯防聯動不暢、履職不到位等問題依然存在。環境保護項目謀劃質量不高、要素保障不及時、施工進度慢、重爭取輕推進等問題,導致資金執行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從而影響我市省級生態環境領域督查激勵爭取工作。

    (四)生態價值轉化有待加強。近年來,我市注重發揮生態優勢,加快發展新型工業、全域旅游、精致農業等特色產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發展不夠、發展不快、發展不優仍然存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路徑還不夠寬、辦法還不夠多,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成競爭優勢、經濟社會發展勝勢還未充分顯現,生態發展的紅利尚待釋放、惠及更多群眾。

    三、意見建議

    (一)聚焦源頭治理,以更實舉措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全地域、全領域、全要素”治污攻堅,突出多污染物的協同控制和區域、流域聯防聯控。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做到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嚴格落實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五控”。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全面推進工業、城鎮、農業農村、船舶港口、飲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五治”。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扎實推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環境管理、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固體廢物專項整治行動“五推”。加大生態環境監督執法力度,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重大風險,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二)強化問題導向,以更大力度推進環境問題整改。認真做好迎接新一輪中央、省級生態環保督察準備工作,以中央環保督察、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等問題為重點,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考核驗收,統籌推進全市“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質量提升行動,深入打好整改攻堅戰,確保各類問題從快、從嚴、從實改徹底、改到位。深化“自查從寬、被查從嚴”,推進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開展群眾“家門口”問題整治等6個專項行動,切實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三)完善體制機制,以更優制度提升環境治理效能。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健全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建立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和整改領導小組統籌領導作用,定期調度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重要事項、重大工程,嚴格執行生態環保工作考核制度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加強環境監測、執法等能力建設,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為大黃山建設提供良好生態環境支撐。積極申報爭取中央和省生態環境專項資金,加強資金項目監管,提升資金執行率,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四)推動綠色發展,以更新理念拓寬價值轉化路徑。以爭創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為抓手,拓寬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通道,用足用好“村落徽州”綠色金融保護利用項目、生態導向EOD開發模式、VEP收益權質押貸款等3把“綠色鑰匙”,深化與省農行“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政銀合作,豐富拓展民宿貸、菊花貸、鱖魚貸、茶葉貸等金融信貸產品,撬動更多資本賦能生態價值轉化。依托省生態產品交易所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林業碳匯市場化交易,鞏固提升林權、農村產權交易改革成果,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打造長三角區域性綠色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推動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讓“綠起來”帶動“富起來”實現“強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城| 上饶市| 新乡市| 六安市| 大埔区| 南溪县| 普兰县| 泽库县| 米林县| 吴川市| 铁力市| 抚远县| 迁西县| 哈密市| 平塘县| 新建县| 呼图壁县| 三江| 三亚市| 确山县| 肥乡县| 利川市| 射阳县| 河源市| 彰化市| 遂川县| 湄潭县| 朝阳区| 江源县| 寿光市| 万盛区| 宽城| 恭城| 吴堡县| 积石山| 八宿县| 垫江县| 兖州市| 香河县| 自治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