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22年全市環境狀況
    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調研報告

    發布日期:2023-05-04 08:37信息來源: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 作者:研究室 瀏覽量: 【字體:   收藏

    根據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3月13日至15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肖善武、副主任汪義生率調研組赴黃山區、休寧縣、祁門縣等地,開展2022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調研。調研組實地查看了中央和省環保督察反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以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改”發現問題等整改情況,并聽取相關部門的情況匯報和人大代表的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

    2022年,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一)緊盯年度目標任務,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上下切實擔起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以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為抓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2022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19μg/m3,優良天數比例為98.4%,空氣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全省首位,較好地完成了PM2.5濃度21mg/m3以下、空氣優良天數比率98%以上的目標任務;地表水和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新安江、閶江、太平湖三大流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地表水,新安江皖浙跨界街口斷面P值為0.7,達歷史最優;全市土壤環境質量安全穩定,有效完成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9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1%以上的年度目標。

    (二)抓好督察問題整改,生態環境短板得到補齊。以督察整改為契機,健全完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常態化排查整改、驗收銷號制度體系,全力抓好中央和省環保督察反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及“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落實,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目前,中央和省級層面交辦問題整改銷號率達85.2%,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轉辦群眾信訪件辦結率達99.8%。舉一反三自查梳理問題577個、完成整改518個,完成率達89.8%,2022年度整改工作考核位居全省第一,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9.3%,太平湖流域局部生態破壞問題整改還被華東督察局推送為幫扶成效顯著案例。

    (三)提升環境治理水平,污染防治攻堅更加深入。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抓住重點領域,扭住關鍵環節,全面提升環境治理水平。一是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在狠抓秸稈禁燒和移動源污染日常管控的基礎上,建立全域大氣環境治理監測監控精細化管理平臺,有效跟蹤預警突發污染因子并溯源分析,深化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以飲用水水源地專項審計問題整改,促進城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新安江水質連續11年達到補償考核要求。三是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強化土壤環境風險防控,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督促重點監管單位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和治理,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環境領域投資大幅攀升。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主動擔當作為,將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固定資產投資作為重要抓手,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建設,推動總投資46.1億元的新安江流域望江山-豐樂河區域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暨綠色轉型發展EOD項目快速落地,該項目是全省首個,也是唯一一個成功入選國家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項目。與此同時,全市完成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固定資產投資8.23億元,同比增長120.6%,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存在問題  

    (一)環境保護意識有待加強。環境保護涉及點多面廣,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及公眾的統一參與,由于存在認識偏差,導致責任制落實還不夠到位。一是部門協調不足。調研中發現,各牽頭部門聚焦本單位工作較為有力,但配合協調不足,存在“各自為政”現象,空間規劃不完善,向上爭取對接不夠,造成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仍有發生,工作存在堵點。如太平湖臨湖項目剛建成經營又面臨拆除整改的窘境。二是公眾意識淡薄,對環保事業的認同感、參與度不高,部分群眾垃圾亂扔、污水亂倒等現象仍時有發生。個別企業主認識不夠到位,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偷排漏排、超許可排放等現象屢禁不止。如,黃山市迎客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就出現偷排廢水違法行為,被生態環境部門處以重罰,有關責任人被移送公安機關實施行政拘留。

    (二)農村污染防治有待推進。我市地處皖南山區,受人口分布不均、地形限制等影響,農村污染治理一直是環境整治工作的難點。檢查中發現,近年我市雖然實施了農村污水PPP項目,但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污水收集管網覆蓋率低、處理方式單一等原因,仍存在農村污水治理率不高,生活垃圾收集難等現象。由于缺乏有效的農業科技支撐,農藥化肥減量壓力仍然較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三)環境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一是農村環保力量和監測裝備嚴重缺乏,致使很多環境問題不能第一時間得到排查和整改,存在管理真空和漏洞。二是工作謀劃不深、措施不細,水環境和大氣質量容易受持續干旱和外部傳輸性影響,波動較大。如,第四季度,新安江中心城區段持續爆發藍藻,城市水質指數排名就由全國第14位下降至第29位,9月份還出現了長時間、大范圍臭氧污染天氣。三是主動排查力度不夠,全市雖開展了多輪問題大排查,但對一些隱蔽性問題排查不夠到位,解決不夠有力,致使一些問題被中央和省級發現并交辦。如,徽州區黃山福盛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的環境污染問題在自查中并未發現,后被2022年第三季度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所披露,最終2個黨組織(單位)被責令作出檢查,2名責任人受到問責處理,教訓深刻。

    (四)生態產品價值有待轉化。截至目前,除歙縣和黟縣外,其他區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還未啟動,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主動性不夠。同時在鄉村生態振興試點鄉鎮、村建設工作中,對如何將特色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辦法不多、指導不足,生態產品存在數量少、規模小、落地難、見效慢等問題,資源優勢尚待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三、意見建議

    (一)堅持更高站位,進一步扛起政治責任。要著力深化環保合作,通過加強調度推進、督導檢查、工作考核等方式,壓緊壓實各地各單位工作責任,真正形成黨委統籌、政府主導、部門落實、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推動全市生態環保工作走深走實、取得實效。同時建議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等方面學習納入黨校培訓課程,以線上線下相融合方式,有序推進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特別是政府及有關部門、企業的法治意識,真正做到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

    (二)堅持因地制宜,進一步補齊農村短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各有關部門要聚焦提質升級,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農村改廁和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多措并舉,全面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效果。要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增強檢查深度,全面推動畜禽養殖行業綠色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要樹立底線思維,把加強農村生態環保機構和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基層人才發展的政策框架體系和激勵引導機制,為建設美麗黃山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三)堅持多措并舉,進一步抓實治理攻堅。要保持戰略定力,常態化的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統籌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加強“三水統籌”、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底線。以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整改為契機,聚焦剩余整改任務,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以抓鐵有痕的韌勁補短板、強弱項,推動一批沉疴頑疾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要在保護、修復、建設上同時發力,謀劃實施一批擴大生態環境容量的重大工程,促進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政策,暢通群眾有獎舉報通道,及時準確披露各類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四)堅持綠色發展,進一步加快價值轉化。要立足我市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提升和轉化路徑,以好風景促進新經濟,推動“生態+農產品、生態+文旅”發展新模式,促進生態產業不斷迭代升級。進一步完善生態產品交易轉化的保障機制,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到黃山區太平湖流域、祁門縣閶江流域、屯溪國際會客廳、休寧縣生態環境治理修復等EOD項目中來,以項目化、工程化措施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和產業綠色轉型發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走出一條具有黃山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遵义市| 海晏县| 云林县| 临猗县| 垫江县| 闵行区| 民勤县| 封丘县| 左云县| 抚州市| 黄浦区| 邓州市| 吴川市| 蕉岭县| 灵璧县| 肇源县| 文安县| 石河子市| 林芝县| 连城县| 保德县| 内江市| 滁州市| 余江县| 克山县| 施甸县| 山阴县| 津市市| 大同市| 芜湖县| 宜州市| 巴马| 凌海市| 松阳县| 洪湖市| 钟祥市| 错那县| 綦江县| 南华县| 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