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安排,4月下旬至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畢普民、汪義生分別率領調研組赴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祁門縣以及黃山海關、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等地,實地了解茶葉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外貿出口以及科技興茶等方面情況,并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方面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茶產業作為特色產業、生態產業、富民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出了一系列工作舉措,茶園綠色防控、全產業鏈規范提升、茶葉品牌全面保護、“茶葉+”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被授予“中國名茶之都”稱號。2021年,全市茶葉產量4.3萬噸,一產產值43億元,綜合產值180億元;茶葉出口量5.9萬噸、出口值16.5億元,分別占全省87%、89%。今年以來,由于受疫情和低溫雨雪的雙重影響,春茶產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截止5月31日,全市茶葉產量2.24萬噸、一產產值35.4億元、銷售均價158元/公斤,其中名優茶產量1.35萬噸,產值33.1億元。堅持政策驅動。成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黃山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黃山市茶產業提升行動實施意見(2020—2022年)》,制定48項具體措施,通過監管幫扶、標準引領、知識產權保護、組團式推進“四千工程”等措施,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助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謝裕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堅持綠色推動。實施全域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全面推廣“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模式,推進“以草制草、機械除草”等防治草害措施,著力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據2021年度檢測數據,我市茶葉鮮葉國標達標率達99.88%,歐盟達標率84.3%。堅持產業拉動。著力培養茶企龍頭企業,集中力量、重點扶持,著力培育茶企“甲級隊”。全市342家獲證茶葉生產企業,銷售收入超億元規上企業14家,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2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19家,均居全省首位。加大雙招雙引力度,聯合利華合肥立頓茶廠整體搬遷黃山市并順利投產;中茶謝裕大(黃山)茶產業園項目正式投產;小罐茶中國茶行業首座工業4.0智能新工廠落成投產。堅持融合帶動。推行“旅游+茶業”“生態+茶業”,深度融合全市茶業與文化旅游資源,已建成高標準茶旅結合觀光園22處、茶葉博物館7家,打造精品茶旅線路9條。2021年,休寧縣榮獲“區域特色美麗茶鄉”,“太平猴魁茶鄉風情游”等6條路線入選全國百條紅色茶鄉旅游路線。
二、存在問題
(一)茶園基礎比較薄弱。我市茶區地處山區,多為山地茶園,坡度在25%以上的茶園占60%左右,機械化作業基礎十分薄弱,適宜陡坡茶園推廣的茶園管理機械較少,多年來基本靠人工管理、維護、采摘,管理不當、不精細等問題普遍存在。另外,全市茶樹老化、退化現象比較嚴重,茶樹改良成果運用還不夠廣泛,全市無性系良種茶園比例不足40%,茶葉品質仍有提升空間。
(二)茶葉效益有待提升。從茶園產出來看,2021年全市茶園畝均效益5375元,分別比浙江、福建低3000元和2000元,差距較大。從產品效益來看,全市茶葉加工企業中,產品仍以原葉茶為主,雖然我市華綠源等茶葉深加工企業,開發了超微細粉、茶飲料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但多數僅停留在新產品研發、中試及代加工階段,未能實現從產品到產業的轉變。從茶葉出口來看,存在“三多三少”,即:出口綠茶多、紅茶少,我市綠茶出口占94.7%,紅茶僅占4.7%,(國際市場中綠茶貿易量僅20%-30%,紅茶占60%以上);非洲市場多、歐美市場少,出口非洲市場占86%,歐美市場僅占4%;茶葉低等級的多、名優茶少,價格低、利潤簿,全市茶葉出口均價每公斤4.32美元,比全國每公斤低1.9美元。從茶文旅融合來看,茶文化、茶歷史深度挖掘不夠,茶文化氛圍不濃,茶故事不響;茶文化旅游領域產品形式和運營模式單一,創新創意不夠,同質化現象嚴重,制約了產業整體提升。
(三)龍頭企業發展不快、增速下滑。2021年,全市茶葉規上企業63家,比2020年減少4家;加工產值55.4億元,比2020年下降5.4%,比2018年下降8.5%。謝裕大、松蘿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近年來銷售收入基本持平,陷入發展瓶頸期,亟需引起重視。
(四)品牌價值、品牌影響力不大。盡管黃山名茶眾多,但在品牌打造、品牌宣傳、品牌保護等方面還不夠,與西湖龍井、武夷巖茶、信陽毛尖等相比,品牌價值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是缺乏一批大的企業品牌,企業品牌宣傳力度嚴重不足。2020年,除小罐茶外,全市44家企業戶均廣告費僅63.6萬元。此外,品牌保護不夠有力,有標不貫、有標不依現象十分普遍,假冒偽劣的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屢禁不止。據初步了解統計,每年2、3月份,在合肥市場銷售用貴州、四川等地鮮葉加工的黃山毛峰金額達1-2個億,嚴重損害公共品牌形象。
(五)組織化程度低。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各類社會化發展組織發展嚴重滯后。雖然全市近年來也作了積極探索,但無論在組織形式,還是運營模式都沒有實現真正突破。此外,“茶企+科研機構+合作社+基地+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茶產業發展凝聚力和向心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三、意見建議
高質量發展茶產業是助力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載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茶產業的重要論述,按照市委的決策部署,保持戰略定力、搶抓政策機遇,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推動黃山市茶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一) 持續增強茶產業競爭力。圍繞推動茶產業健康發展,持續推進延鏈補鏈強鏈,促進產業全鏈條融合,全方位發展。要做強龍頭企業。深入開展“雙招雙引”,把我市優質茶資源與優勢資本嫁接,力爭引進一批實力雄厚的知名茶企落戶我市。要全力組織實施好徽茶產業集群項目,加快企業技改步伐,做大企業規模。積極鼓勵企業跨區域整合資源、兼并重組,組建企業集團。要落實中央及省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各項政策,在建設用地、金融服務、減稅降費、用電優惠以及司法服務等方面切實加大扶持力度。要大力發展茶葉精深加工。鼓勵有條件的區縣建立茶葉精深加工園區,大力開發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劑、茶飼料添加劑、茶日化用品等終端產品,加快發展抹茶產業和新茶飲,提高茶葉資源綜合利用率。 要強化市場培育。加大公用品牌打造力度,分層次推進茶葉品牌建設,按照“一個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標準體系、一個企業集群”思路,做精做優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等影響力大、市場價值高的品牌。完善授權、監管、保護等品牌管理制度,加大歷史名茶品牌保護力度,擴大市場影響力。鼓勵龍頭企業打造地域性的個性化企業品牌,加大宣傳推介,維護品牌形象。推動組建黃山茶葉出口聯盟,促進茶葉出口企業抱團發展,支持出口企業到境外開設窗口、注冊公共出口商標、開展品牌推介活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市場,提高傳統綠茶、紅茶和名優茶國際市場占有率。要夯實發展基礎。大力實施高標準生態茶園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和配套裝備支撐,根據發展實際兼顧茶葉產品創新、生產效率提升,推進茶園種植管理,加快實施宜機化茶園改造和坡改梯,努力提升高標準茶園比重。要進一步培育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引導開展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統一機耕機剪、市場抱團營銷等服務,全面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
(二)努力提升茶科技支撐力。要突出科技賦能,科技興茶,把茶園管理、機械應用等作為茶科技發展的基礎,不斷提升茶產業發展水平。要加強資源保護與創新。加強對茶樹良種資源的選育和利用,加快建立黃山市茶樹良種種質資源圃,完善茶樹良種引進申報機制,切實優化我市茶產品結構,提高茶園單產效益。要按照“調優、調高、調特”原則,大力推廣與我市主要茶類相適宜優良品種,不斷優化茶樹品種結構。要推進綠色生產方式。以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目標,持續推進全域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加快“以草制草、機械除草”等防治草害措施的推進力度,嚴格實施農藥、化肥替代,努力保持黃山茶葉原有的味道。要深化與國家茶葉及農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黃山)合作協議,加強與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合作交流,實現產業共贏發展。要注重機械推廣運用。突出機械強農,圍繞全過程機械化,推動茶園耕作、植保、施肥和采摘機械研制以及耕作施肥一體機、名優茶智能化采摘機械,加快推動自動化、智能化加工裝備與技術運用。尤其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和茶機廠合作,研發適合太平猴魁生產加工的機械,提升生產效率,擴大產業規模。要推廣數字化運用。大力實施茶產業數字化應用工程,集成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新技術和新裝備,支持建設智慧茶園,加快茶葉生產基地、加工設備、銷售平臺等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推動茶產業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
(三)不斷擴大茶文化影響力。要把打造茶文化作為茶產業發展的關鍵,賦予茶產業獨特的文化內涵、時代內涵和精神內涵,推動茶產業實現融合式、跨越式發展。要挖掘文化資源。積極開展本地茶文化的搜集、整理、宣傳和推介,修葺保護茶文化遺址,深化茶文化研究,形成一批茶文化成果。深入挖掘黃山傳統名茶的歷史淵源、時代價值和文化底蘊,讓黃山茶既有古韻又有創新。要用好展示平臺。支持有條件的區縣和茶企建設茶博物館、茶文化展示中心、大眾茶館等,擴大黃山茶葉的文化影響力。依托農產品交易會、茶葉博覽會等平臺,組織茶葉企業積極參展,充分展示黃山茶葉文化,講活黃山茶葉故事。要抓好融合發展。要堅持創意創新賦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學習借鑒浙江、福建等地成功經驗,以茶文化為主題,推出一批精品茶文旅線路,打造一批名茶特色小鎮、名茶博物館、名茶主題莊園、茶鄉田園綜合體和徽韻茶藝館等,努力提升茶產業綜合效益。要濃厚茶業氛圍。廣泛深入挖掘開發形式茶器具、茶擺件、茶家具、茶服裝以及茶葉手工藝品等創意產品,制作茶文化茶動漫,賦予古老的茶產業以鮮活的時代特征。深入推行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賓館、進社區、進家庭等,依托國家茶日等節點,打造具有黃山本土特色的茶節、全民飲茶日等,讓喝茶成為一種風尚,喝黃山茶成為一種潮流。
(四)全力抓好今年茶葉產銷工作。由于受疫情和低溫雨雪的雙重影響,茶農收入和茶葉企業發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要完成全年目標,實現茶農增收、茶企增效任務十分艱巨。市直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有效的舉措,全力抓好茶葉產銷工作。要充分利用充足的夏秋茶鮮葉資源,大力推進夏秋茶綜合利用,開發夏秋茶新產品,努力做到全年茶葉不減產、茶農不減收。要加強市場營銷和品牌推廣,引導企業充分利用淘寶、天貓、京東、微信、抖音、快手和自媒體平臺等,進一步提升打造云上茶博會、云上直播等線上推廣活動,拓展互聯網市場,拉動更多的大眾消費。加快落實貼息貸款、消費幫扶、費用減免等各項紓困解難政策,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