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市中醫藥發展與新安醫學傳承
    創新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發布日期:2022-07-11 15:52信息來源:教科工委 作者:研究室 瀏覽量: 【字體:   收藏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22年工作要點安排,4月中下旬,副主任畢普民帶領調研組,就全市中醫藥發展與新安醫學傳承創新工作情況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一行先后赴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祁門縣等地,通過實地考察、代表走訪、專家咨詢、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中藥材種植現狀和產業發展、中醫藥特色與人才培養、新安醫學傳承創新等方面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征求各方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立足新安醫學特色優勢,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按照“以文養醫、以醫帶藥、以藥促產、以產惠民”的發展思路,積極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各級各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一)特色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新安醫學作為中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醫學流派,具有原創科技優勢、文化品牌效應,是我市獨特的健康服務資源,蘊藏著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我市目前已有25項新安醫學項目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其中,張一帖內科療法、西園喉科醫術、祁門蛇傷療法3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新安醫學、野雞塢外科、祁門胡氏骨傷科、吳山鋪傷科、沛隆堂程氏內科、新安歙縣黃氏婦科、許氏正骨術、屏山潤生堂燙傷靈制作技藝等8個項目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龍川胡氏醫學、新安洪氏中藥炮制技藝、新安吳氏連花百毒消、海陽玉堂鼻科、新安黃精炮制技藝等5個項目入選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市共有傳統醫藥類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人,其中,國家級3人,省級14人,市級16人;涉及新安醫學的省級傳承基地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6個。全市有江淮名醫(中醫)3名、安徽省名中醫5名、安徽省基層名中醫11名,建成了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3個、省級名老中醫工作室5個。同時,我市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新安醫學孕育了豐富的道地藥材資源,藥材品種眾多、品質優良,目前,已知可供藥用植物275科2000多種,其中,菊花、多花黃精、綠萼梅、黃蜀葵、山茱萸等道地藥材資源豐富。

    (二)各級高度重視,政策優勢明顯。近年來,國家和省、市級相繼出臺了大量的政策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中醫藥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繼國家和省級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和具體舉措之后,2021年,市委市政府印發《新安醫學傳承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新安醫學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我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實施新安醫學振興工程”列為重要內容,同時,在全市服務業發展、公共服務、康養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中,注重突出中醫藥發展和新安醫學特色。今年,我市將做優中藥產業納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六業千億”行動計劃。為推動新安醫學發展大會重大成果轉化,我市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新安醫學振興工作方案和政策保障,如《黃山市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關于印發黃山市醫療保障積極支持中醫藥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新安醫學研學基地建設方案等。

    (三)事業產業共進,發展前景可觀。一是中醫藥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市共有各類中醫類醫院8所,其中,公立中醫醫院7所,二級以上中醫醫院5家,專門從事新安醫學研究的科研機構2所,具備一定實力和規模的新安醫學世家特色專科診所20余家,備案制中醫診所39所,全市所有綜合醫院和婦計中心均按要求設置中醫科,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村衛生室均能提供中醫藥服務。2021年,按照三級中醫醫院建設標準,開工建設集中醫預防、診療、康復及特色制劑研發等功能為一體的新安醫學傳承創新中心。成立黃山市緊密型中醫醫聯體,成員單位共23家,覆蓋縣、鄉、中醫特色診所,共同推進新安醫學業務協作、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和創新發展。二是中醫藥產業發展穩步推進。據2021年統計,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15.89萬畝,總產量2.5萬噸,一產產值15.38億元,綜合產值36億元,主要涉及菊花、黃精、杜仲、白芨等31個種植品種。現有“十大皖藥”品種產業示范基地2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26個,各類中藥材加工企業33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包含省級5家),通過“雙招雙引”引進中藥種植、加工類項目13個,重點培育企業15家。新安醫藥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開發出了一批具有新安醫學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藥膳和養生食品,建成省級康養類服務業集聚區(示范區)2家、康養特色小鎮5家、康養(療休養)基地33家、特色中醫藥旅游鄉村3個。

    二、存在問題

    一是服務機制不夠健全。從投入機制上看,地方支持投入與中醫藥發展和新安醫學傳承創新發展的實際需求相比,差距仍較為明顯,市、縣還未建立穩定的支持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的投入機制。從協調機制上看,中醫藥產業發展涉及發改、文旅、科技、經信、財政、人社、農業、衛健、市場監管、林業、醫保等多個職能部門,尚未成立專門的議事協調機構進行綜合協調,在政策融合、協同推進上存在盲區和短板。從政策服務上看,部分醫藥衛生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導致政策落實出現“最后一公里”問題;現行的耕地防非糧化、林地采伐審批制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藥材的規模化發展。

    二是人才隊伍建設不足。一是專業人才緊缺。受編制管理權限上掛、待遇相對偏低、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我市中醫藥從業人員數量逐年縮減,人才引進困難,人才流失嚴重。二是人才結構不合理。中醫服務隊伍老齡化嚴重,專科帶頭人不多,優秀的中醫臨床人才不足,中醫藥研究開發專業技術人才脫節,基層中醫力量薄弱,鄉鎮醫務人員中醫藥知識和技能不足。三是特色人才培養不夠。師承教育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新安醫學世家特色原創技術流失嚴重,部分特色診療技術甚至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

    三是產業結構層次不高。我市中醫藥產業產值總量偏低,產品種類相對單一。一是產業鏈不夠健全,主要以中藥材的培育和種植為主,精深加工技術不強、能力不足,種植優勢還未完全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生產集約化程度不高,缺少規模企業帶動和高新技術企業支撐,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不齊全,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三是附加值發揮不充分,道地藥材種植規模不大,新安醫學代表性藥企稀缺,傳統蛇傷藥酒、黃精制藥等未實現規模化生產,以藥帶產等內生創新動能不足。四是質量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種植、加工標準制定相對滯后,質量追溯工作剛剛起步,中藥材和切片的藥用品質監測和安全指標控制還需加強。

    三、意見建議

    (一)健全服務機制,推動政策紅利轉化。一是要健全中醫藥議事協調機構。分級成立中醫藥發展中心,通過統籌協調、監督落實,充分整合發改、文旅、科技、經信、財政、人社、農業、衛健、市場監管、林業、醫保等部門的職能優勢,形成推動中醫藥發展的強大合力。二是要建立持續穩定的多元投入機制。多渠道申報國家和省級各類項目,擴大中醫藥產業發展專項基金覆蓋面,增加對醫療、科研和中藥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社會力量進入中醫藥領域,推動發展中醫藥金融產品和商業健康保險。三是要完善各級中醫藥服務保障。落實對各級公立中醫醫院的投入傾斜政策,提升區縣級公立中醫院公益性保障能級,加大對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支持保障力度,加快推進“互聯網+中醫藥”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向基層延伸,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二)搭建交流平臺,強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是要完善人才溝通機制。加強對資源的整合利用,分級分類建立中醫藥相關機構、企業、人才等資源信息庫,通過成立行業協會、組建專科專家團隊等方式,搭建中醫藥發展溝通交流平臺,形成互助互通、協同協作、共享共贏的良好機制。二是要加強人才培養引進。依托新安醫學名醫名科資源,大力發展師承教育,持續做好繼續教育,完善定向委培、交流引進機制,建立集新安醫學領軍人才、中醫藥技術骨干人才、基層中醫藥實用人才、中西醫結合人才于一體的中醫藥人才隊伍。三要強化人才激勵保障。健全完善符合中醫藥崗位特點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完善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薪酬制度,落實服務基層的中醫醫師職稱晉升傾斜政策,健全特設崗位和緊缺型專業技術人才的特殊獎補機制。

    (三)發揮特色優勢,深化中醫藥產業發展。一是要加快區域特色品牌建設。積極做好名精特道地中藥材的培育推廣,突出規范化、標準化、生態化要求,加強道地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生產基地建設。加大中藥材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進和培育力度,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做好新安醫學名方制劑的改進研發,盡快打造區域性中醫藥品牌,推動形成現代中醫藥產業集群。二是要大力發展藥食同源產業。組建專人專班,深入研究開發,利用道地中藥材、新安醫學、徽菜品牌和文化旅游等資源優勢,逐步推出即食型藥膳、餐飲養生藥膳、大眾食養藥膳、慢病調理藥膳和臨床藥膳等系列新安藥膳以及各類功能性食品飲品。三是要推進康養文旅深度融合。注重旅游人群的個性化、體驗式需求,加快推廣太極拳、徽州武術等中醫藥養生保健方法和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做強藥浴、推拿、針灸、理療、“治未病”等特色診療、康復和保健項目,推出精品中醫藥健康旅游線路和中藥養生膏方、中藥香囊等定制類特色產品,壯大發展新安醫學特色康養文旅產業。

    (四)突出傳承創新,振興發展新安醫學。一是要做好新安醫學保護傳承。繼續做好新安醫學古籍文獻和歷史典籍的梳理、研究和應用,加強對民間秘方驗方、診療技藝、中藥鑒定和炮制技術、新安醫藥歷史文化遺存等的挖掘、整理和保護,結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醫藥研究方法,推動新安醫學理論和技術方法繼承創新。二是要健全新安醫學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國醫大師、名中醫、名中藥師和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支持建立中醫藥科研機構、臨床研究基地、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形成以市新安醫學傳承創新中心為龍頭,以各級中醫醫療機構、新安名醫堂、特色中醫館、基層中醫診所、非遺傳承機構等為主線的新安醫學服務體系。三是要加強新安醫學宣傳推廣。充分發揮新安名醫名科名派在專科專病中的作用,大力推進國家及省級重點優勢專科建設,鞏固擴大新安醫學在特色康復方面的原創優勢,不斷提升新安醫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推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持續打造各類新安醫學文化展示平臺、特色研學基地、對外交流平臺,大力宣傳新安醫學文化,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方法,營造全社會崇尚中醫藥的濃厚氛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徐水县| 中牟县| 香格里拉县| 伊春市| 扶风县| 井陉县| 政和县| 天峨县| 平安县| 西城区| 清水河县| 太和县| 长葛市| 德保县| 登封市| 连州市| 汉源县| 周口市| 许昌县| 集安市| 改则县| 冷水江市| 南丰县| 景东| 远安县| 肥乡县| 双牌县| 呼和浩特市| 尉犁县| 石城县| 都江堰市| 庆安县| 嵩明县| 岳西县| 南川市| 张家川| 中阳县| 高淳县| 济阳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