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靜是中國銀行黃山分行營業部主任,2021年她響應省行號召,來到對口幫扶單位休寧縣田里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田間地頭拉家常、村委會里話發展、村民家中問冷暖……披星而出、戴月而歸,這是她的工作常態。駐村期間,她以堅韌不拔的意志、細致嚴謹的作風投入工作,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好評,為田里村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撂荒地”成立“黃金地”
盛夏時節,在休寧縣汪村鎮田里村連坑組的農田里,一望無際的玉米苗迎風招展,粗壯的莖稈,肥碩的葉片,鋪展出廣袤的綠色夢想,吸引了過路人的目光。
“我們村這一百多畝農田拋荒十多年了,民以食為天,這么好的地不種糧食多可惜。”一位在田間忙農活的村民感慨說,“章書記一來,這些拋荒田又派上大用場了。”村民口中的章書記就是章文靜。一年來,她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到該村連坑組上百畝優質良田拋荒,而大量留守在家的壯勞力采完茶就無所事事,收入低,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在邀約省農科院專家對當地水質、土壤和氣候等條件進行科學考察,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她“對癥下藥”開出了富農利民的“處方”:按每畝每年300元的標準流轉農戶土地,集中種植適合當地生長的苞蘆(玉米)等農作物,既挖掘利用當地土地資源,培植了綠色生態氛圍,靚化了紅色旅游環境,又通過作物種收、田地管護用工解決了富余勞動力就業,增加了村民和村集體收入。
為了趕農時,章文靜特地請來專業機耕隊,借助滅茬機、旋耕機、開溝機清理荒草、翻整土地、開溝起壟,并買來手提式播種機,手把手教當地村民接軌現代農作物種植技術,提升玉米苗成活率。看著章書記凡事親力親為,每天和大家伙一樣起早貪黑穿梭在田間地頭忙碌的身影,村民們的干勁更足了,嘴里飯沒咽下肚就緊趕慢趕往地里跑。“原本傳統的人工除草、翻整、播種要近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借助現代農業技術,三天就全部完成了播種作業”章文靜說,“這樣做提質增效,又確保了玉米成熟期基本一致,穩產增收。”
章文靜認為,人大代表來自人民、代表人民,就要服務人民。駐村期間,村民反映村中野豬經常出沒,不僅隨意啃食、踐踏莊稼,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為此,章文靜在市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提出“關于整治偏遠山區野豬泛濫成災問題的建議”,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獵捕調控、主動預防、完善補償等試點措施隨即展開,休寧縣作為全省野豬綜合防控試點縣之一,先行先試,取得了較好成效。
“除了提交代表建議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我們還積極對上爭取資金,在田地周圍加設了防護網,現在村民種地更放心了。我們整合了村里的閑置土地,將103畝土地流轉到村集體名下,建成黑玉米種植基地。5月種植,8月喜獲豐收,經過深加工后,銷售額達50萬元,既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實現了雙贏。”
“紅魂綠韻”唱響紅色美麗村莊“好聲音”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旅游已逐步成為一項社會影響面越來越廣、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的產業。其中以紅色景點為標志的紅色旅游線路,是最大的亮點之一。據報道,近年來每年都有數億人次的中外游客在紅色旅游線路上參觀學習、賞游采風。紅色旅游文化所蘊藏的精神內涵,已遠遠超出了旅游的本身。
黃山市是南方八省游擊戰爭的主要游擊區和新四軍北上抗日的集結地、出發地,是皖南紅軍獨立團根據地和中共皖浙贛省委常駐地,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我市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主題,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對外省、外市等著名的革命圣地異常火爆的紅色旅游熱,尚有較明顯的差距。存在著市域范圍內有名的規格高的紅色旅游景區少、紅色旅游產品開發模式單一、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宣傳力度不夠等方面問題,為此,章文靜代表黃山市八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提出“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我市紅色旅游的建議”,通過全方位的創造,把枯燥的歷史遺跡、抽象的文化景觀、文化事件過程化、生動化,讓旅游者能夠身臨其境,情景交融,情因景而生,景因情入勝。如讓旅游者換上軍裝,進行仿軍事行動,打野戰、吃紅軍飯、重走紅軍路等。旅游者在參與之余又能進行深度體驗,使旅游者的體驗達到全身心的感受,而不僅僅是聽導游的說教。
章文靜所在的休寧縣汪村鎮田里村嶺腳是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也是中國傳統村落,還是遠近聞名的山泉流水養魚基地。嶺腳隔壁的石屋坑是另一個中國傳統村落,更是片紅色的沃土。田里村石屋坑曾是中共皖浙贛省委機關常駐地,英勇頑強的紅軍將士曾在這里戰斗。走進石屋坑,村中到處洋溢著紅色氣息,烈士廣場上的紅星閃耀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一塊紅布”的感人故事訴說著濃濃的軍民魚水情。流芳亭、紅軍議事廳、中共皖浙贛省委舊址紀念館、小嶺頭戰斗紀念館、烈士廣場等紅色景點連成一片,在此基礎上,今年又修繕了紅軍被服廠、打造南山谷景點,紅色景區初步形成。田里村還是第二批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之一,全市像田里村這樣的紅色旅游村莊眾多,如果能將我市的紅色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整合、統籌運營,必將助力我市紅色旅游做大做強,為鄉村振興增色添彩。
目前,田里村正在推進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田里橋項目已完工,石屋坑污水管網改造等項目正在有序實施,未來,田里村將變得更加美麗靈動。清新幽雅的環境,美麗恬靜的村居,吸引游客紛至沓來,一飽眼福。石屋坑現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廉政教育基地,當地月均游客量達5000余人次。“吸引游客的,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紅色文化資源外,還得益于我們村高效綠色的鄉村治理。”田里村支書余翠華介紹說。據了解,該村在鄉村治理中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注重培育綠色文明風尚,“生態美”超市定期營業,促進了垃圾分類、回收,常態化開展環境整治,村莊“綠色”氣質顯著增強。
今年以來,汪村鎮田里村奏響“紅魂綠韻”主旋律,加快紅色美麗村莊建設步伐,章文靜作為市人大代表積極履職,帶領村兩委班子作為“領頭雁”,賡續“紅魂”,在新形勢下積極謀劃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同時,注重綠色發展,演繹“綠韻”,保護好秀水青山,倡導綠色文明生活方式,打造美麗整潔村居環境。如今,田里村正在描繪紅色美麗村莊的詩意畫卷,并在“生態好、村莊美、產業興、村民富”的鄉村振興康莊大道上闊步前進。“我們不斷完善村莊基礎設施,依托村里豐富的紅色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推動紅色旅游和鄉村休閑旅游,帶火農家樂和民宿,促進農特產品銷售,同時大力發展泉水魚等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壯大集體經濟,如今村集體經濟逾50萬元。”談到村里近幾年的變化,余翠華高興地說。“我們以黨建為引領,擦亮‘紅魂綠韻’品牌,唱響田里村紅色美麗村莊‘好聲音’,同時把‘紅魂綠韻’產出的紅利惠之于民。”
紅色村莊里的濃濃敬老情
秋風颯爽,又至重陽。10月4日,作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的休寧縣汪村鎮田里村開展“情暖重陽,愛滿田里”愛心敬老慰問活動,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中華傳統美德,傳遞向上向善的社會正能量。
章文靜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為村里33位80歲以上老人每人送上了一份涵蓋電飯鍋、牛奶、大米和食用油等物品的節日慰問品,表達對老人們的美好節日祝福。還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開展抽獎活動,獎品有電水壺、湯鍋、熱水瓶、洗衣粉等。收獲禮物和獎品的耋耄老人個個喜笑顏開、合不攏嘴。“剛剛抽獎我又抽中了一個熱水瓶,很開心!感謝村里為我們精心準備的禮物和獎品,我感到很滿足、很幸福!”田里組余爺爺高興地說,質樸的臉上流露著喜悅和感動。收獲滿滿的老人們紛紛表示,除了自己的兒女很少有人會給自己買這么多東西,對村里的愛心慰問心懷感激。
今年,是章文靜到田里村任職來第二年對全村80歲以上老人進行重陽節日慰問,每年的慰問品也都相當豐厚,彰顯了該村黨組織對群眾的深切關懷和深情的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開展重陽節愛心敬老慰問活動,把關愛和溫暖送到高齡老人的心窩里,意在引導全村人弘揚尊老、愛老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真善美。” 章文靜說。同時,借著重陽節愛心慰問的契機,還為村里的留守兒童送去書包、書籍和應急包等物品,鼓勵孩子們勤奮學習、樹立理想、熱愛生活,教育孩子們尊敬老人、幫助老人,使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網格連心”助鄉村振興
前不久,田里村召開“網格連心·服務田里”網格員會議,會議聘請了包括村委委員、積極黨員和熱心群眾在內的14名村級網格員,明確了村級網格員的基本職責。
田里村“網格連心”主要服務于鄉村振興、化解矛盾糾紛,強化基層治理效能,成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橋梁。各網格員對本網格內村民的生產生活動態進行實時監測,著眼群眾所急所盼,從細微處切入、發力,著力解決實際問題,使事在網格中辦、難在網格中解,讓網格連在群眾心上、服務暖到群眾心里。“網格連心”在化解鄰里矛盾糾紛、維護鄉村和諧穩定方面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密切鄰里鄉親關系,使其心往一處想、擰成一股繩,增強共同致富發展能力。
“‘網格連心’延伸了村委對接農戶的觸角,使為民服務更加精細化,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田里村第一書記章文靜說。當前田里村正處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時期,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如火如荼,“紅旅”融合不斷深入,特色產業逐漸興旺,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該村網格員通過網格單元“微平臺”,做實為民“微服務”,匯聚發展“微力量”,使鄉村振興跬步千里。
章文靜以堅韌不拔的意志、細致嚴謹的作風、真情關懷的愛心投入駐村工作中,走遍所有村組農戶,了解村情民情,做一名群眾的貼心人;積極融入基層,帶領廣大村民立足實際謀發展,緊盯項目抓落實,為發展村級產業奠定基礎;配合做好村“兩委”換屆選舉,向組織推薦強有力的“領頭雁”;關注困難就學兒童,做實為民“微服務”,讓服務暖到群眾的心坎上,贏得了群眾的口碑,拉近了群眾的距離,更得到了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并獲中國銀行安徽省分行年度定點幫扶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展望未來,章文靜表示,她將繼續做群眾的貼心人、知心人、暖心人,傾情傾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聚焦群眾關切積極建言獻策,用實際行動踐行人大代表的職責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