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屯溪老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日前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查批準,成為我省首部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市級地方性法規。
《條例》的出臺,蘊含著對文化基因傳承、歷史文化特色塑造以及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三重深層意義,更是一場關于如何平衡文化保護與商業發展的思考與探索。
一
立法保護是對文化基因的搶救性干預。
12幢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幢不可移動文物、88幢歷史建筑、261幢傳統風貌建筑……
作為徽州地區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商貿城鎮之一,屯溪老街是古徽州傳統商業文化的核心傳承地。其山水相依、人文相稱的文化景觀特征,是徽州人地和諧營建理念的典型實例,承載著徽州文化的精髓。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部分居民、經營業主過度注重商業利益,隨意改建修繕,老街的文化基因在現代商業浪潮中面臨著嚴峻挑戰。
面對老街歷史風貌的破壞,此前由于沒有專門的管理執法依據,相關部門只能以勸導為主。為更好地賡續徽州文化特色,對屯溪老街保護管理進行專項地方立法勢在必行。
《條例》提出,實行歷史建筑保護責任人制度,屯溪老街管理委員會應當與歷史建筑保護責任人簽訂責任書;對歷史建筑進行外部修繕裝飾、添加設施以及改變歷史建筑結構或者使用性質的,實施方案應當經市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市文物主管部門批準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立法保護老街的深層意義在于,它為文化傳遞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環境,使文化基因不會在商業開發的洪流中被稀釋或扭曲。
二
立法保護是特色危機背景下的身份再確認。
同質化商鋪泛濫,本土文化符號消失,游客體驗趨同……近年來,眾多歷史文化街區失去了辨識度,陷入了“千街一面”的特色危機。
作為徽州商業文化的活態博物館,屯溪老街的價值不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統計,老街現有非遺店鋪40家以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0人、省級非遺傳承人12人。
立法保護屯溪老街的背后,其實是立法者對于“什么是真正的徽州特色”這一問題的深刻思考,也是對屯溪老街獨特身份的再確認。
為保留屯溪老街的歷史文化特色,《條例》規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優化老街管理機制,按照特色化、差異化要求,引入有利于屯溪老街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經營業態;鼓勵在屯溪老街經營具有徽州文化特色的新安醫學、徽州美食、文化創意產品及本地名優特產品……
回望屯溪老街的滄桑歷史,從明清商貿重鎮到現代旅游勝地,變的是表達形式和服務功能,不變的是徽州文化的內核。立法保護老街的智慧在于,它不排斥商業,而是引導商業服務于文化傳承,為它鑄造別具一格的文化身份證。
三
立法保護是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未雨綢繆。
近年來,伴隨著年輕化、時尚化、國際化等元素的植入,屯溪老街順勢而變,有了更多新元素、新玩法、新業態。
每逢重大節假日及周六晚上,“江畔音樂會”都會璀璨登場,節目有流行歌曲、徽劇、民歌、街舞、說唱、搖滾等;擁有200多年歷史、傳承7代的糕點鋪“胡興堂”煥新升級,推出海苔味、核桃味、蛋黃松味等新式燒餅,備受崇尚“輕食主義”理念的年輕人追捧……
在創新中煥發新生的屯溪老街,也面臨著諸多陣痛。由于房屋產權混雜,老街多年來一直存在著消防管理難、市容市貌管理難、房屋維修難、安全生產管理難等問題。除此之外,停車也是屯溪老街的“老大難”問題,影響著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制約著文旅街區的發展。
為破解制約發展的瓶頸,《條例》提出,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屯溪老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改善屯溪老街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居住環境,推動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位和電動車輛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積極探索應用物聯網、視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提升屯溪老街消防技防水平……
由此可見,立法保護不是反對發展,而是通過規范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條例》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屆時,這必將對屯溪老街的保護和發展,加快建設全域旅游發展先行區、示范區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也將為更好地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街,提供可復制的經驗和創新路徑。
撰稿:袁中鋒 胡夢玲
編輯:陳昌清 梅麟